国家发文强调患者安全,至少做到这10条!

来源: 鹤庆卫生计生/hqweishengjisheng

点击上方“鹤庆卫生计生”可订阅哦!

4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充分认识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将保障安全作为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预防为主,系统优化、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大力推进,不断提高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二是提出五项主要任务。五项主要任务包括: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患者安全工作格局;

健全患者安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

提升医疗机构患者安全管理水平;

营造积极的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文化;

减少医疗机构患者安全主要不良事件。 

 

三是明确十项工作措施。

文件提出,患者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底线和核心内容,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医疗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原因除人为因素外,主要是不科学的操作和流程的系统性原因,应当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从系统、整体层面避免患者安全不良事件。近年来,我国将患者安全融入医疗管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医疗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将患者安全作为评价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努力,我国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进步显著。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文章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中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由49.5提升至74.2,排名从第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十项措施包括:

(一)完善患者安全组织管理与制度体系。
        (二)广泛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培训。

(三)加强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组织管理。医疗机构要将患者安全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加强组织领导,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将患者安全提升落到实处。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患者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本部门患者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四)全面落实患者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落实患者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遵循医疗核心制度、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等开展诊疗工作,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实行全过程管理。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患者安全工作的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能力,促进自我学习和不断改进。 

(五)以多部门合作推动医院管理系统不断改进。患者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所有工作领域,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医疗机构应当完善患者安全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多层次、持续推进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六)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产科、新生儿室、麻醉科、手术室、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室、消毒供应室等高风险科室和部门的管理;加大对患者身份识别、用药安全、手术安全核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危急值报告、医疗器械安全使用、院内意外伤害防范、信息系统安全等重点工作的管理力度。严格规范操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患者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 

(七)着力推进患者用药安全。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患者用药安全管理,鼓励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流程,实施药品采购、储存、调配、使用全程管理。加大对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凝药物、高警示药物、毒麻精放等重点药物类别的管理力度。积极开展用药咨询、用药教育、用药干预、药学监护、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和评价工作,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八)营造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文化建设在患者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医疗机构要将构建患者安全文化纳入医院发展建设总体目标,统筹规划,营造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将患者安全理念融入医务人员日常行为,引导医务人员自觉执行各项核心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风险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患者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工作,鼓励医务人员积极报告不良事件,从错误中学习,实现持续改进。对可能发生的患者安全重大不良事件要制订应急预案。 

(九)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活动。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开展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覆盖到患者治疗的全过程,通过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安全意识,鼓励患者关注自身安全,引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咨询和报告自身情况。加强医患合作,增强医患互信,促进医患有效沟通。 

(十)开展患者安全相关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