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保操、营养膳食、户外活动……要想孩子视力好,这些全都不能少

来源: 内江卫生计生/nsjwsjs

在6月6日全国爱眼日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6月4日上午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保护视力相关科普知识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介绍了《近视防治指南》《弱视诊治指南》和《斜视诊治指南》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有关提问。

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织专家编写的《近视防治指南》《弱视诊治指南》和《斜视诊治指南》近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印发。


“中国的近视眼患病是年龄越来越早、人数越来越多、度数越来越高”王宁利介绍,指南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词是“近距离负荷”和“户外活动”。提倡从学龄前和幼儿园开始进行户外活动,时间不能低于一小时。已近视的人需要科学用眼、科学学习、参加户外活动、均衡的营养膳食、坚持做高质量的眼保健操等。


关于弱视,王宁利指出,《弱视诊治指南》中特别公布了一个数据:3岁到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0.5,6岁以上的儿童下限为0.7,儿童的视力到7岁以后下限才能达到1.0,不能拿1.0的视力去要求7岁以下儿童,否则弱视治疗就会有过度治疗的趋势。此外,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是弱视发生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弱视以后,除了消除弱视的危险因素,医疗部门、医疗机构应按照儿童的年龄、视力和既往治疗的依从性决定决定其治疗方法。


斜视的孩子也会发生弱视,弱视如果单眼控制不好也会发生斜视。王宁利介绍,斜视除了影响我们的美观之外,最重要的是影响双眼视功能。这主要是因为两个眼睛是同步运动,如果偏离了,发生斜视了,对整个双眼视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



中国妇女报:

眼保健操起到了作用,孩子照样还是近视,好多家长有困惑这个。是不是户外活动太少,所以减弱了眼保健操的威力?怎么看这个问题。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宁利

如果有一种技术就把近视眼防控了,近视眼防控就不是很难了。


要知道在目前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怎么适度用眼获取信息,科学的用眼获取信息,不要超负荷,不要超过度,这个是科学防控最重要的。


眼保健操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不是说做眼保健操就百分之百不近视,做了眼保健操,但仍用不正确的姿势在阅读,做着眼保健操,但从来不搞户外活动是肯定不行的。


几年前在网络上讨论说无效的眼保健操害了中国多少多少人,我们花了五年时间对眼保健操做了科学的评估,研究认为眼保健操确实可以缓解调节视疲劳,在正确眼保健操的帮助下,在近视眼防控方面确实有作用。


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技术上,对眼睛近距离视负荷没有严格控制是不行的,眼保健操还是要鼓励孩子做。



家庭医生报记者:

目前治疗和预防近视有哪些误区,想请专家给予一个解读和指导。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宁利

一定要让青少年自己真正知道保护眼睛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昨天我们做健康教育的节目,请了六个小孩在那写一首唐诗,这个唐诗写完了把整个写字的过程记录了,没有一个儿童是正确的用眼和正确写字。正确的坐姿、写姿应该是什么呢?一寸一拳一尺。


关于误区,多吃补品,是不是防控近视眼?回答是不是的。你吃的太多,小孩肥胖症出来了,还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大量的补品也是没有用的。对于抗氧化剂的眼保健产品,像蓝莓、叶黄素这一类的,到了一定年龄,特别是老年人,抗氧化对视力保护是有一定作用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只要三餐是营养均衡的,就没有必要吃补品了。


第二个,治疗近视眼有一些技术。已经近视了,治疗后视力能恢复到正常。目前除了手术矫正让你恢复视力以外,还没有一些非手术技术可使近视恢复到正常。


佩戴角膜塑形镜被证明能够延缓近视进展,给大家做一个推荐,但其中要注意,角膜塑形镜是一定要到国家质量控制的机构去验配,这是需要强调的。


18岁以后做手术就可矫正近视,手术做了和戴眼镜一样,只不过是把眼镜戴到眼睛里面了,近视眼还是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还是可能伴随一些眼底并发症,这个一定要告诉大家。



百姓健康频道:

我国在预防和诊治眼部疾病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挑战和困难?


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王宁利

近视是最大的一个青少年眼病,这里边存在很大的一个挑战,不是说有没有好的防治的政策,也不是说有没有好的防治的技术,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这些落在实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课间操,课间的10分钟,真正用上了吗?可以这么去统计,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都没用上,没发挥作用。刚才说了科学用眼,都懂。眼睛健康和全身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能不能给它减负呢?政府减负了、学校减负了,但家长还是舍不得减负。所以就是说真正在落实方面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