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系列谈(3):阴阳法要之阴阳体用

来源: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jx_ctzyy

导 读: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只是道的显现,阴阳双泯才是大道。但一阴一阳是入道的途径。要运用好阴阳,不仅要用在医学上,还要用在修身养性上,成为入道的途径,这其中要把握很多因素。


医道系列谈(3):

阴阳法要之阴阳体用

作者/王茂泓【原创】

《阴阳法要》讲授之缘起

现代中医出了一些状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医古术毫无保留,皆现于世,但法在显中秘。就像《黄帝内经》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公布出来,大家也看不懂了,因为传统文化的根底没有了;

第二、重术轻道,杂术纷呈,最后很多术也不适用了,因为找不到源头,不知道所以然,不会灵活运用;

第三、从精神层面上讲,现代社会有点像到了“礼之不存”的年代,现代人接触的信息杂乱,心不专一,难以有内在成就。

我虽是老师,但一直不敢自称“老师”,因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要对宇宙人生的道理、中医的道理都要很清楚,我不知“道”,也传不了道。授业呢,真正的授业就是要把整个中医行业,中医的五大术及衍生出的各种小术都要有所了解,并且要传授下去,这也是非常难的。还有解惑,学生一切的疑惑都要解决。所以这个老师的责任,非常重大。因此对这个阴阳法要,我一直不敢随便讲。但中医的根本及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阴阳,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握阴阳。而医界又无人细讲,故思虑再三,缘起也有三(略),还是硬着头皮讲。权当无知者无畏,定规矩以成方圆。

1、阴阳之体,九九归一

中医古术,只专一阴阳之道;而医道只专一阴阳之合,阴阳之合为一,也为“明”(阴阳各取其一半),所以我们很久以前就提出“中医六明”。里面的一些内容是根据吉林真中医师训改编的。这也是我们研究会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明医,明白的中医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六明中医”。

第一条,心定意坚以明志。志向非常重要,我当初学中医就是靠志向。“入我中医门,当做中医人;为国承传统,为民解疾厄;淡泊名利事,明我中医志。”明志之后才能谈后面的事情;

第二条,修己正身以明德。当医生要想有大的成就,就要靠德行和愿望,有了德行和愿望,就有很多机缘来造就你,没有好的愿望,书读得再多,也没有机缘成就你,成才要因缘具备,否则读了再多书没有用。“行仁和谦廉,修精诚慎严;不见他人过,先改自身短。”——一个学术团体,首先要和谐,不要只看到别人的过错,要先观照自身。“大慈恻隐心,誓救含灵苦”——要有这样的愿望才行。

第三条,勤求古训以明理。“中华文史哲,医经及易理”——我们这里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传统文化就像水,你要想成为大鱼,水一定要深。一定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医的基础其实很简单,你要是没有学这些传统文化,就是无源之水,走不远的。“天人合一论,阴阳五行学;勤求圣贤训,方为医中杰。”——阴阳五行之学是根本,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公式和基本原理,当然要掌握。

第四条,融会贯通以明法。“崇古不泥古,创新不离纲;融会出新知,古义应发皇;心中有大法,万物皆为药。”中医要和时代结合起来,和一切学问也都能结合得起来,能很好地结合就是创新。再学到一定程度,确实可以拈草为药。

第五条,苦练笃行以明术。“练望闻问切,辨阴阳虚实”——望诊、脉诊是重点,通过望诊和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大部分情况。“识升降沉浮,知生克乘侮;博采众家长,方解万民苦”。

第六条,三才汇通以明道。这是更高的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到最后,中医不仅是帮助别人,也是自我成就的过程。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你自己慢慢认识到健康、疾病乃至宇宙生命的规律,而达到自我觉悟与成就。“中医本用中,针药竟全功”——中医很多方法都可以用。“与时而偕行,和合而不同;”中医的道理,无论是那个时代,都可以结合得很好。君子和而不同,他就像一朵莲花,可以扎根于污泥,但是又出类拔萃,特立独行,不会受到淤泥的污染,仍坚持自己的本心。“人地天汇通,九九归一宗”——到了这个时候,阴阳的学问和做人的道理都贯穿在一起,自然就了解了阴阳的本体。阴阳的本体来自于一,来自于道,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要由万归二再归一,关键要把握阴阳的虚实,当你真正把虚实合二为一的时候,色空不二,那就是你人生的一大飞跃了。这个内容以后有机会再单独讲。

2、阴阳之用,把握动静

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只是道的显现,阴阳双泯才是大道。但一阴一阳是入道的途径。要运用好阴阳,不仅要用在医学上,还要用在修身养性上,成为入道的途径,这其中要把握很多因素,但技术上最关键的还是动静。

动静,其实是和我们身心相关的大问题。没有动静,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时空,就没有宇宙自然的一切。动为阳,静为阴。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的形式有很多,如波动、律动、韵动、纠缠之动,还有恒动、无序之动等等。但总体上就分阴阳、动静,如天体运行有两种基本形式,一为自转,即恒动,为动中之静、动中之阴,表面看不出在动;另一种为公转,即纠缠之动,不仅仅量子才有纠缠,星球之间也有,这个为动中之动、动中之阳。静的形式就更多了,分不同层次。我们的身心就是动静结合体,身为阴,其性喜静,需用动来平衡;心为阳,其性喜动,需用静来平衡,所以身动而心静是达到健康的基本途径。

那如何理解并运用身动与心静呢?这就是古中医的大学问了,身动要符合四季节律,简单来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身体需要动,但不能乱动,具体内容以后再讲;至于心静,这是个大问题!我们的心,包括了元神、识神和五脏之神,元神是先天意识,识神是后天意识,五脏之神包括了魂、神、意、魄、志。识神为阳中之阳,动而不休,《西游记》把它称为心猿,攀缘不休,一刻不停;五脏之神为阳中之阴;元神不分阴阳。凡人是识神做主,《黄帝内经》所说的真人是元神做主。

一般人怎么样才能由凡入圣呢?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首先要让识神静下来,元神才能慢慢做主,就像《道德经》里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常无欲即是元神起用,常有欲即是识神起用,心的这两个动静要能把握得好,是一切众妙之门,健康、智慧、能力等等都在里面。如果把握不好,识神太强,欲望太多,不仅徒增烦恼,而且严重影响五脏之神,从而损害五脏,导致身心疾病。这其中,五脏之神与五脏的关系,又是很多治病方法的关键,也衍生出很多以心调身的妙法。

动静还可以相互转化,动极似静,静极似动。如心的动,思绪万分,但表面上却看不出来;反过来,心静极之后,身体的经络系统就被激发,可以出现种种微妙的反应,这也是“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元神做主才是真人;作为中医人,也要通过阴阳动静,找到中医这个元神,找到这个中医的根本,才是真中医。

关于动静,还有很多问题,都是古中医或者传统文化中的秘中之秘。以后有机会再细讲!可以说,把握了动静,就把握了延年之妙法,益寿之金钥。

所以说,阴阳之用,无处不用,在哪里不适用呢?除非你到了黑洞,到了一真世界,或者你禅的功夫了得,否则你就在阴阳法则之中,你逃不出阴阳,疾病、健康就更离不开阴阳了。


明志·明德·明理·明法·明术·明道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

微信服务号

研究会订阅号

研究会秘书处

电话:15870629583办公室

邮箱:Jxct2015@163.com

地址:江西·南昌北京西路78号包装大楼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