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中医耳鼻喉科三字经

来源: 旭正医药/xuzhengyiyao

来源:本文摘自《干祖望医话》,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干祖望。


  耳鼻喉三字经


《三字经》是笔者5岁进姚氏家塾第一部所读的启蒙书。


当时尽管读得滚瓜烂熟,但内容除“教不严,师之惰”之外,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教不严,师之惰”理解得如此深刻,因为与老师应该打我们手心、罚立壁角、关夜学有直接关系之故。


之后读《古文观止》之际,每篇文章之下都有作者姓氏,因而也想知道《三字经》是谁写的?翻了许多资料,有谓宋朝王应麟(1223~1296年)的,或谓宋末区适子(生殁无考,但知为广东南海人)写的,更有谓明朝黎贞(生殁无考,但知为广东新会人)所撰的。


究竟为谁的手笔,不必深究,而且也不一定能“究”出来。不过写来用最少的字数,表达了袓国上下古今所有的大事,一览无遗,而且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出之,既利朗读,更便记忆,确是一部启蒙佳作。毋怪乎大文豪章太炎(1869〜1936年)在1928年加以重订。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予以重新排印发行,可知其古为今用还有相当的价值。


在清末之际,又有什么《时务三字经》、《女儿三字经》、《卫生三字经》等等,夏衍《懒寻归梦》《家世童年》中还有一部《新三字经》,内容当然是新的了,如“今天下,五大洲,亚西亚,欧罗巴,南北美,与非洲……”。


除了“正宗”三字经外,当以陈修园(1763~1823年)的《医学三字经》最有名。从第一句“医之始”到第末句“度金针”,共728句、2184字,分为24门(目录作34门,两者不相符),真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1958年4月份“中共中央发布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总结报告的批示”发表后,越2~3年笔者就带教了不少高年资西医来耳鼻喉科临床学习。他们读的都是内科,没有我科的读本。那时就也写了《耳鼻喉科三字经》作教材,倒也十分顶用。


《中医耳鼻喉科三字经》全文为:


一、归经


人五官,功各异;


其生理,五脏系。


肾之窍,耳中寄。


肝胆经,循耳际。


鼻居中,归经肺。


阳明经,挟鼻倚。


肺连喉,咽连胃,


足少阴,通喉气。


三寸舌,心苗称。


脾之窍,布口唇。


龈牙齿,上下分,


肠卑下,胃上矜。


二、辨证


【疼痛】


风上腾,见表证。


红而肿,热毒盛。


肝阳升,痛必甚。


虚象疼,轻而钝。


【痒】


皮肤痒,风或湿。


多嚏痒,过敏质。


喉久痒,相火炙。


【肿】


红肿热,白肿痰;


漫肿气,久肿衰。


【脓性分泌物】


虚或寒,清且白。


黄和稠,热毒泊。


【充血】


深红热,淡红寒。


久病晦,似猪肝。


新病艳,如染丹。


【出血】


血离经,分虚实;


热迫营,涌出急。


脾失统,缓渗滴。


【积液】


积液生,是痰池。


清白稀,因寒作。


黄而稠,热与毒。


【耳鸣、耳聋】


鸣和聋,兄弟气。


陡然作,痰或风。


来之渐,肾水空。


【鼻塞】


清阳升,畅呼吸。


鼻不通,寒瘀息。


【咽干】


咽干燥,因素多;


风邪袭,失太和。


肾气虚,阴水枯。


脾土弱,生化无。


【咽喉异物感】


梅核气,梗于喉。


有痰气,肝失柔。


六郁结,七情愁。


当警惕,防肿瘤。


三、治疗


【耳】


耳病医,重辨证。


实泻肝,虚补肾。


鸣与聋,“左慈”问。


有“天钩”,眩晕镇。


【鼻】


疗鼻疾,辨久新。


新宜表,取“翘银”。


久“益气”,或“聪明”。


治脑漏,“藿胆”清。


“十灰散”,血可停。


鼻甲肿,治心经。


破瘀结,取“效灵”(效灵丹)。


【咽喉】


论咽喉,明缓急。


急病因,风痰热,


“六味汤”,最合适。


慢喉痹,“参苓术”。


“铁笛丸”,声音出。


喉炙脔,赖“越鞠”。


【口齿】


口齿病,新久分。


久责肾,新谴心。


见实火,投“上清”。


唇失泽,补脾经。


齿龈腐,“玉女煎”。


“归脾”法,治牙宣。


口疮烂,“导赤”先。


反复作,“附桂”宜。


你们不要轻视这篇三字经,当时我门下士中不乏西医耳鼻喉科界第一流名家,如江苏老前辈翁瀛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王永福主任、第四军医大学王全教授等,都曾读过这篇三字经的。


   (引号内者均为方剂名称)              

关注旭正医药公众号,
基层医疗资讯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