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孩子们不同阶段的心理,跟专家学正确的引导方法!

来源: 广州卫生计生/gzwsjs

根据《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

每年五月的最后一周

为“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花城有爱 法护未来”

全市在2018年5月25日——31日

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宣传

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权益维护工作

关爱特殊未成年人群体



相信很多父母们都是这样

总是竭力为孩子

打造衣食无忧的良好外部环境

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却容易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

孩子脾气大、不听话

做事情拖拖拉拉

或者信心不足

没有什么进取心……

爸爸妈妈可能会觉得

这是天生的吧

其实,并不是这样

那如何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生导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职督导、美国印第安纳州注册学校心理学家陈师韬老师来和大家聊聊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请陈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情况。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


其中,有30%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抑郁症状,有4.76%-10.9%的儿童青少年出现有过不同的焦虑障碍。其他值得引起大家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校园的霸凌,因创伤经历(例如性侵、身体虐待、家人离世、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发生的情绪行为问题,网络游戏成瘾等。


关于网络成瘾,其成瘾低龄化值得特别的关注。其中一项关于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显示,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小学生高达17.2%。而青少年网民中12-18岁的网瘾发生率为1.33%-20.8%。


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婴幼儿时期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阶段。比如说孩子渴了、饿了就会苦恼,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及时给孩子提供,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那这个孩子就觉得这个家庭是安全可靠的,有一些想要的需求可以得到,就会让他们有一种很安全的感觉。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感官慢慢发展的阶段,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买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形状各异的玩具、有声音的玩具,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



幼儿期


在幼儿期阶段,孩子会慢慢建立自己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比如3岁的孩子就很喜欢跟家长说“不”,这就是他们想要表达自己自主能力的体现,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简单思维的个体,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这个阶段他们还会有很多创造性,希望探究世界各种不同的东西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很多挫折,也会有很多挑战,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情绪,比如说会有悲伤、愤怒、内疚等情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其实父母需要能够理解孩子、包容孩子,并且鼓励他们不断地接受这种挫折和挑战,只有这样孩子才可以理解,我这样的探索是被认可的,我可以去接受这些挑战和挫折,爸爸妈妈也认可我这些负面的情绪。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健全的情绪发展过程。



学龄期


学龄期的孩子有很多人际交往的需求和学业方面的挑战,这个时候也是勤奋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有时候孩子学习开始有一些挑战的时候,会有受挫感和挫败感,很多孩子慢慢会有一些厌学的现象,觉得为什么总是不能做会题目或者不会成功。这个时候需要家长给孩子很多支持,让孩子知道就算遇到这些挫折,爸爸妈妈也会给你很多支持和帮助,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对学习和这些困难慢慢失去兴趣,也不会完全不认真学习,进行逃避。 



青少年时期


到了青少年时期,比如说高中期,甚至是大学期,在心理学上我们会说这是一个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主动探索自我,同时也会看待同伴的眼光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我们说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叛逆,一方面他们不太想听从父母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他们会觉得自己知道很多东西,自己也知道怎样的一条道路是适合他们的,他们也会很在意同伴们在做什么,他们也需要做一些什么。因此,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出现比如说和同伴一起看小说、玩游戏,他们会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融入这样的群体,保持和同伴很亲密的距离,因此,这些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在了解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孩子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哪些比较常见和需要重视的心理问题呢?



童年期

童年时期,我们会有一些神经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


例如我们现在越来越关注的自闭症,也叫做孤独症,这就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的一种表现。有自闭症倾向的儿童会在沟通和社交中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说他们和同伴或者家人互动性情绪交流的会比较少。对他们来说和同伴一起玩耍或者他们主动邀请同伴进行玩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他们还会有很多局限性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小朋友喜欢玩玩具汽车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有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会关注车子的车轮,非常局限的兴趣爱好等等。


童年期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注意力缺陷和多动。有很多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动,注意力是不是有问题。一般来说,12岁以前的孩子如果发生一些和同龄孩子相比更明显的注意力缺陷情况,比如说做事情非常粗心大意,非常不注意细节,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比如他读一本书,反反复复读一页,虽然读很多次都会忘记,这就是注意力非常短。比如他做事情有头没尾,开始做作业做了一半就跑出去做别的事情,或者丢三落四,或者不愿意做费脑力的事情,这时候孩子表现出有一些注意力的缺陷。


如果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比如说精力特别充沛,总是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控制不了自己的嘴或者手,总是动来动去影响他人,或者喜欢从教室这个地方冲到那个地方,比如家里和教室里的座位上总是乱七八糟,非常没有条理,这个时候可能会表现出有一些多动症状和行为。如果儿童有这个注意力和多动缺陷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最开始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控制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怎么样认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并且有意识地调整。如果问题特别严重,因为这是一个神经发展的缺陷,可能会需要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和调整。


孩子上学以后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多动症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在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会面对的一个比较隐性的问题--学习障碍。当孩子智力发展完全没问题,但是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总是不能有所起色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学习障碍表现在学习某一内容的内隐缺陷上,例如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可能容易搞混形近的字、在阅读的时候跳行漏行、难以理解某些概念。由于这种缺陷的存在,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造成对自己的自卑感、无能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注意力分散、不愿意和同伴交往、害怕来学校甚至厌学逃学等现象。如果孩子真的存在某些学习障碍,那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早的调整教学方式和干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学习障碍,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心。



青春期


青春期开始后,青少年会进入一段情绪的疾风骤雨期,就是我们常说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然而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和情绪调节能力还没有跟上节奏,因此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会开始显现。例如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在意同伴对他们的评价;对于害怕自己的表现会受到负面评价的青少年来说就容易出现社交焦虑。具体的表现,例如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和同学一起聚会。青少年期还会因为学习生活环境和状态的改变出现一定的适应性问题,伴随着一些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例如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转变中,青少年会遇到和父母的矛盾、和室友的矛盾以及亲密关系上的矛盾等,青少年还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迷茫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将会如何。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得到很多的社会和同伴支持,通过吸收不同的信息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在不同阶段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中遇到人际矛盾,严重的曾经遭到过校园霸凌,导致了孩子的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家长、老师、社会该如何帮助孩子?


我们说到的这些是人际关系引起的。人际关系是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一门课程,因为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际关系会伴随我们人生。从小我们就要学会处理如何解决一些人际关系当中的矛盾和冲突,当孩子在学校里出现一些人际矛盾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其实可以通过矛盾把它当做一个契机,帮助孩子分析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应该如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矛盾发生的原因,并且帮他们用一个很积极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处理。


当然,有时候我们的人际间的矛盾会上升到比较严重的状态,比如说霸凌,其实现在校园霸凌慢慢增多,我们也看到很多新闻报道来说校园霸凌事件。什么叫校园霸凌呢?就是两方因为力量的不平等进行故意的身体上的攻击、言语的讽刺以及侮辱等,造成一些心理损伤,有的孩子遭到校园霸凌,开始出现害怕去学校,成绩下滑,比较容易出现一点小事就比较暴躁,并且会容易通过攻击行为处理和同学之间的人际矛盾。


当孩子有这些行为表现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引起重视,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导致了这种行为的发生,因为有时候校园霸凌出现在比较隐秘的地方,不太容易被察觉到。如果发现这样一些信号首先要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比较严重情形出现的时候,我们成人可以把霸凌者和被霸凌的一方找来好好谈一谈,心平气和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去回顾这个事件,并且体察他们不同的情绪状态,比如说是生气的、是内疚的、是很无奈的、是很害怕恐惧的,要把这些情绪好好分析一下,并且让双方都站在对方的角度剖析一下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更妥善的处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家长和老师也会有一些情绪的反映,成人也需要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给他们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帮助孩子来了解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



现在孩子学业压力比较大,有些出现考前焦虑和对自己的不自信,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帮助孩子?


有些时候有的孩子会因为学业压力感到不堪重负,觉得陷入了恶性循环,比如每天作业都做不完,第二天又要考试了,又很焦虑,没有办法很好地调整自己。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这种焦虑情绪呢?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原因组成。


一方面,有的孩子特别在意结果,非常看中考试也好,学习排名也好,这个结果对他的意义,他会觉得说,如果这次考试没有考到前三名就意味着我是一个失败者,觉得我一事无成,觉得一考定终生,会有这种结果导向的想法,不自觉地会给自己带来压力。有时候是家长和老师这种环境给他带来的压力,比如有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家长会用指责、责骂的方式来给孩子反馈。孩子就会认识到我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责怪我,就会认为我自己不能考差,所以社会压力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压力。


斯坦福的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果性导向的、比较僵化的思维方式叫做“固着型思维”。有“固着型思维”的人非常看重结果;一旦遇到失败就容易内归因,觉得是自己的不优秀导致了自己的失败。而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思维”的概念。这样的孩子如果考差了,会从过程中找漏洞,积极面对挫折,认为继续努力还有进步的空间。他们重视努力的过程而不只局限于结果的成败。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孩子天生就会有的,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一些引导。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给孩子一些具体的反馈,比如说可以反馈给孩子说,你每天晚上回来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在学习,并且每天都能用复习错题集的方法进行回顾,你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结果怎么样并不是最重要的,学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可能家长用这样的方式也会让孩子更加灵活、更加积极的来面对这些压力。


有些孩子上网时间长、游戏成瘾、自控能力差、不愿意再和同龄人交往活动,家长、老师该怎么做?



上网已经成了常态,而这种常态也是一把双刃剑,给孩子的成长和家长、老师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合理上网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更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另外一方可以培养孩子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孩子能培养自己在上网方面的时间管理能力,也能够通过玩一些益智网络游戏来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和低龄化,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孩子过度使用网络,花很多时间玩游戏,而这背后的原因不尽相同。


例如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较少在现实环境中得到周围人的关注,因此通过游戏去寻找有游戏玩伴支持的环境。对于这一类孩子来说,家长、老师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关注和更多的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学会日常人际交往的方式。


还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学习情境中受挫,因此通过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中的困难;同时,游戏中的积分和升级能让孩子体会到胜利感、效能感因此更加喜欢玩游戏。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帮助孩子一起设定与学习能力匹配的目标,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反馈,帮助其在学业上慢慢获得成就感,是比较合适的方法。


另外还有很普遍的一个情况是,孩子们没有自我约束、给自己制定规则、界限这样的意识从而导致了玩游戏就不能自拔,沉迷于此。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和孩子去讨论关于玩游戏的契约,既给孩子一定的游戏空间,又规定了孩子玩游戏的界限。



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家长、老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孩子在成长阶段大脑发育并不完善,因此对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是有成长空间的。研究显示,孩子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中,尤其是母亲有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就非常容易影响孩子,让孩子潜移默化的用抑郁或者焦虑的情绪处理方式来面对事件。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起伏时,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稳定自己情绪的状态的前提下做一个有效的榜样,教会孩子如何调节当下激动的情绪。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孩子会和家长有很多冲突,孩子作业做不出,很沮丧,可能会想撕书撕本子,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情绪暴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会刺激这种矛盾,也会让孩子不知道怎么面对作业做不出的不爽情绪。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觉得我有情绪,让自己的声音变轻一点或者通过让自己深呼吸平缓情绪的方式,再和孩子沟通说,“你在这里遇到了什么问题,我看你现在情绪特别不好,你好像特别沮丧,觉得作业很难”,先去认可孩子的这种情绪,然后帮助孩子梳理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那是因为这道题目太难了做不出来,还是你忘记怎么做了,还是这道题表意不清或者你理解有困难,找到具体原因,再帮助孩子梳理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一方面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也示范了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生命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

和社会多方支持与浇灌

希望这次

花城有爱,法护未来的活动

能让这群祖国的花朵都能

健康成长


看的人都关注了....
关于孩子性教育,一个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来源| 部分内容来自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