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药芳华┃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来源: 昆中药/kzy1381


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里,现代人似乎很容易失去对所做事物的坚守,事物过了一段时期没有显著的成果,热度就开始下降,逐步失去对事物的坚持与忠诚,精工修合、匠心传承是否还有意义?意义有多少?今天我们文中的主人翁是一直坚守传统技艺的制药药工,让她们为我们诠释答案。



匠心修合,守传统中医药制剂

所谓匠心,就是能将简单的事儿,重复的做好,然后再重复的做好,最后还能重复的做好,做到极致,成为标杆。许许多多的昆中药老药工们,秉承着这一初心,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而张元昆,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2018年5月,张元昆被文化和旅游部任命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元昆自幼接触中医药,受父母熏陶,对中医药情有独钟。1965年,张元昆如愿进入昆中药,自芳华妙龄开始了自己与丸药的丝丝情缘。


张元昆传承的技艺是水叠泛丸,遵循古法制作,通过炼蜜、起模、成型、盖面、选丸、抛光等工序精工修合,将药粉逐渐泛制为一粒粒圆润光滑的药丸。



起模时,水的喷量要准确,多一分少一分对药丸都会有影响;选丸时,张元昆耐心细心挑拣,为保证丸粒大小均匀,剂量准确,她数十次过筛……张元昆水叠筛选认真,抛光技艺高,对药材的水分把握准,制作的药丸圆整光滑,不仅能发挥良好的功效,还展现了传统中药的美感。


制药40年,张元昆努力践行着昆中药“毋减毋糙修精品,勤心勤力志康宁”的制药理念,努力做好每一个产品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确保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精品。





创新使传承充满活力

择一事终一生,张元昆芳华年纪便开始制药,以传统中医药理念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全身心投入,努力做好丸药每一个细节。



丸药并非简简单单就成型、个个圆整光滑。有些药丸做出来后总是大小不均,剂量难以均衡。张元昆每次看着这些大大小小、七角八棱的药丸,总要沉默半天,因为这不是药丸该有的样子。她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解决办法——用酒精作为粘合剂。泛丸时要因“药”施“水”,对含糖量较多、粘黏性较大药材,如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等,适合用“酒精”泛丸。酒精粘性较小,在制作过程中发挥粘和的作用,干燥时可完全挥散,对人体安全。张元昆开创了乙醇泛丸工艺的先河,解决了工艺上的难题。




传承不断层,芳华总动人

在突破和完善中不断自我超越是传承的活力,而人赋予了传承生命力。张元昆初学制药,得师傅们精心传授。如师傅一般,她也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倾囊相授于她的徒弟们。姜秀英和阮云便师从于她。


姜秀英,1988年9月至今在昆中药从事制药工作,2014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师从张元昆学习泛丸制作技艺,在丸药的泛制法制作过程中擅长起模、泛丸、盖面、干燥、抛光等工艺。由于起模是关键工序,2006年起姜秀英专职负责起模。多年来,她不断钻研泛丸制作技艺,为泛丸提供优良的丸模,做出的丸粒圆整光滑,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


姜秀英在叠丸


阮云,1991年11月至今在昆中药工作,2014年11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泛丸制作技艺同样师从于张元昆。阮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代制药工人,也是昆中药清肺化痰丸、金花消痤丸等丸药制作的专业能手。如今,对丸药制作技艺深有感悟的阮云,她所带领下的蜜丸生产车间,也逐渐成为昆中药特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阮云用含糖测定仪测蜜比


退休后的张元昆对传承中医药事业仍上心尽力,只要有需要,她随叫随到,颇受药工们认可和尊敬。然而,每到评优秀,授予荣誉之时,张师总说:“我已经退休了,厂里的孩子们也做得非常好,还是把这样的机会留给后辈吧,他们才是传承的关键啊。”


张元昆回车间指导徒弟泛丸制作


无独有偶,再过几年即将退休的徒弟姜秀英,在谈到丸药制作时总是滔滔不绝,有工作需要时绝不推诿:“我差不多要退休了,我希望能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将自己的制药经验传给更多热爱中医药的人。”


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坚守,更是道德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张元昆、姜秀英、阮云……这样一批批以匠心回赠社会的昆中药的制药人,她们用实际行动给我们做了榜样。


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始终如一。他们把一件简单枯燥的事做到极致,把一粒小小的药丸做到极致。她们技艺精湛、专注、持之以恒。她们始于芳华,忠于极致。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一个人的芳华,一个企业的芳华,一个时代的芳华,从上一代延续到下一代,光芒其实从未褪去,流逝的是时间,沉淀的是文化。

这,便是传承的魅力!


文|赵晓康

图|王云鹏

编|余思源

   Hi,亲~你觉得文章好吗?别忘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