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开始了~
六月七日中午,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产科主任裴凤敏刚坐到饭桌前准备吃午饭,筷子拿在手里,接到了第三人民医院的电话:
“一位孕32周,瘢痕子宫,怀疑子宫破裂的产妇正在紧急赶往您院途中,大约半个小时赶到!”
裴主任赶紧扔下饭筷,紧急安排科内人员和手术室做好急诊准备。
12:35分左右,
救护车呼啸而至。
“直接入手术室!”裴主任下令。
产房的走廊上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担架车轮焦急的转动声。
早已接到指令的产房护士长丁金钰急忙迎上去,裴主任匆匆地边走边说:“怀疑胎盘早剥、死胎,立即手术!”
病情就是命令
病情就是命令!中午值班人员、在医院午休的同事迅速各就各位,一个十余人的抢救战队顷刻组成。
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抽血、备皮、置尿管、清点手术物品、通知血库、联系大量输血···短短几分钟,术前准备就绪,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剖宫取胎术。
▽
此时,裴主任和郝守艳医生已经刷好手严阵以待,值班医生王晓烜紧急沟通谈话,下医嘱。
12:50分,手术正式开始,逐层打开腹腔,看到的是已经呈紫蓝色、卒中了的子宫,切开子宫刚取出胎儿,整个胎盘也随之排出,紧接着大量血块和鲜红的血液从宫腔自行涌出。
▽
“安列克500vg宫体注射,缩宫素20u入液体静滴!加快输液速度,准备输血!”
“子宫收缩较好,缝合子宫!”
此时,产妇出血已达2000ml!首次检验结果提示产妇凝血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测不到!
“再次抽血检验!”裴主任再下医嘱。此时红细胞已经送达,核对无误,输血。
▽
尽量保住产妇子宫!这是当时每个人心里共同的念头。
正在她们庆幸产妇生命体征稳定,子宫收缩良好的时候,产妇病情出现了变化,腹部切口处的出血不凝,这不凝的血液像无声的泪滴慢慢渗出,再渗透到产妇身下的单子上,流到了手术室的地面上,也敲击着现场每个人的内心。
▽
“产妇出现DIC症状,汇报院长,立即组织全院抢救!”裴主任一声令下,护士长丁金钰马上拨通了院长的电话。电话中,裴主任简明扼要汇报了病情,院长指示马上抢救!而此时,凝血机制检验结果已经报告危急值。
▽
不到十分钟,分管院长刘春林、医务科主任许丽琴、麻醉科主任潘炳德、重症医学科主任薛淑英、心内科主任鞠森、输血科主任王学、普外/胃肠外科主任张少强全部到达产房手术室。
在分管院长刘春林的统一指挥下,输血科王学主任保证血液供应,各相关科室主任协调用药,冷沉淀医院库存不足,分管院长刘春林马上协调去中心血站取血;需要止血药,马上联系药库备药···抢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所有人都坚定着一个信念: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
▽
随着救命的血液进入病人体内,切口的渗血处逐渐出现凝血块,出血量明显减少。子宫收缩良好,放置引流,再次观察阴道无明显出血,逐层关腹,缝合完毕,常规按压子宫,子宫收缩良好,阴道少量出血。准备好转诊物品,护送产妇转ICU治疗。
抢救完毕,整理好用物,集中称了一下被血浸透了的敷料,估计出血达4500ml之多。此次抢救,共输红细胞16u,血浆1200ml,血小板3个治疗量,冷沉淀30袋,等于把产妇全身的血换了一遍。
▽
术后第二天,ICU了传来好消息:产妇各项指标恢复良好,没有再出血迹象。
▽
术后第四天,产妇转回产科病房继续治疗。当大家去病房看望她时,她那略显憔悴的脸上,露出了微微的笑容。是啊,谁能相信这是一条从刚鬼门关转了一圈,被大家合力拉回的鲜活生命呢?
▽
6月13日,产妇康复出院!
这是一场由院领导亲自指挥,
多学科通力合作的成功抢救。
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的专家们
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为他们点赞!
科普小知识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
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
供稿:丁金钰 裴凤敏
审核:薛冰华
编辑:许蕾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
公众号qdxhaxqrmyy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