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美争艳•
木垒传统村落
2015年初,住建部、文化部等7部委联合公布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入选,新疆八个村落榜上有名,其中的七个都是木垒县村落。经过县委、政府3年的保护与发展,现在这七个传统村落发生了很多变化,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做好了基础保障。此次活动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最美的传统村落,让传统镌刻过去,让时光见证未来。
英格堡乡月亮地村
月亮地村位于英格堡乡政府以北5公里处,西与奇台县七户乡接壤,东与西吉尔镇为邻。月亮地这个名字源自于它的地形像月亮。月亮地村属于多丘陵、山区地带,南靠天山北麓,一条融雪水和泉水形成的河流自南向北贯穿整个村庄。月亮地村蕴藏着丰富的戏曲文化,新疆曲子、秦腔、眉户剧等在这里广为流传。
在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中,完成了古戏台、小游园、采摘园、游客服务中心、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建设。
西吉尔镇水磨沟村
走进木垒县西吉尔镇水磨沟村,放眼望去,绿树掩映下的一个小山村,泉水叮咚,屋舍整齐,鸡犬相闻,果树飘香。山坡上垄垄麦田和油菜、胡麻等作物纵横交错。蓝天为底,大地为笔,将水磨沟村渲染成一幅色彩缤纷的油画。行走在静谧的村子里,牛儿马儿被拴在房前屋后晒太阳。几只白鸽在屋顶或亲密无间地相互啄着羽毛,或轻盈地跳跃,转眼间,这群精灵展开翅膀略过黄色的屋顶飞向远处,消失在山坡的几棵老榆树上。
英格堡马场窝子村
位于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北凹谷中的一个小小村庄-马场窝子村,一个纯汉族村落,其祖辈大多自清朝由陕甘一带迁来,仍然保持着汉文化的建筑传统——从打垒土墙、土块墙、砖基土坯墙、砖包土坯墙演变为现在的“拔廊房”,马场窝子村可以说是一个活态的西域汉民族生活居住的文化博物馆。更为难得的是,马场窝子至今还保留着人力或马、牛拉犁的传统耕作方式,家家户户都有犁铧等古老农具。马场窝子村有三处引以为傲的景点:石马、倒阳沟、山花沟,这三处景点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们前去观赏。
照壁山乡河坝沿村
河坝沿村地处天山东段的博格达山脉北麓,位于木垒县城以南1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多民族聚居村。该村自然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每逢节日、庆典等活动,维吾尔族群众通常会举办一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的麦西来甫。这里文物古迹众多,考古专家从坐落于河坝沿村的六十余座古墓中出土了73件文物。同时,还在该古墓群所在地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处细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将此地人类活动时间比史料记载推前了近千年。
英格堡乡英格堡村
英格堡,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美丽山乡,从英格公主的到来到蒙汉联姻的传奇,从因循守旧、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改革开放、焕然一新的新农村,从传统的种植业到现代农牧业,都无不透露着这一方水土的灵性和这一方人民的朴实。当地人都把英格堡村称为“长寿村”,这里地处前山丘陵地带,是人烟稀少、空气清新、无噪音、无污染、环境宜人的小山村。在英格堡村内有不少老宅,村内还完整的保存着2棵300年树龄的老榆树。
西吉尔镇屯庄子村
屯庄子村位于木垒县西吉尔镇以南7公里处,一个纯汉族聚居区。屯庄子村历史悠久,民居至今保留着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当地人把这种传统民居称作“拔廊房”。村民们平时来往亲密,农闲了就会聚在一家的“拔廊房”房檐下聊天打牌,村民们十分热爱这一方土地,在他们心目中有家就是天堂,这种惬意的生活随着岁月无声无息碾过,留下古朴悠远、静谧安详的气息让远行的人怀念入梦。屯庄子村,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放牧灵魂的村庄。
英格堡乡“街街子”村
“街街子”是英格堡人对“老街”的昵称。这与乡里人把“盆”、“勺”称为“盆盆子”、“勺勺子”一样,一是说它小,二是觉得亲,充满了喜爱呵护之情。街街子村历经百年沧桑、记载世事变迁。据记载,街街子村老街的雏形,大约形成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40年代已基本成型,初具规模,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保留较为完整的具有新疆地域乡村风格“拔廊房”建筑民居较多,建筑形式采用古典木柱、木梁框架结构,结构为土木,房屋多始建于清末至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