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医生,除了自己的职业身份外,还可能是患者,也可能是患者的家属。兼具这三重身份的他们,在求医问诊的过程中,有哪些医患沟通的经验,又有哪些不利于疾病康复的教训呢?
请看各科医生的提醒:
一、急诊科医生:
腹痛、胸痛不要拖延
出现腹痛、胸痛,千万不要拖延,或者自己吃止痛药了事。如感觉胸痛,马上就医,以免出现心梗之类危急情况。有些腹痛可能是阑尾炎,忍痛不就诊或自行吃止痛药,会拖延抢救治疗时间。
二、内科医生:
切忌找熟人看病省流程
在诊疗过程中,针对熟人病人,医生可能碍于情面放弃疾病所需要的常规检查,而主要凭借自己经验做判断。在用药方面,也会想办法找便宜但质量相对欠缺的药品替代。不少正常的就医程序被简化,导致不规范医疗,这样反而容易出问题。
因为是熟人而省略诊疗步骤,如不写病历、该做的检查不做等,这样对患者和医生都存在潜在的威胁。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给双方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
三、内分泌科医生:
不要只依赖吃药打针
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先观察信号的规律、特点,家族成员是否也存在,然后找这方面的专家咨询,配合医生治疗。患了糖尿病常需要配合改变生活方式,比如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欣然接受,并做好记录。
不能因为还没造成身体不适而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为忙而拖着。不要相信灵丹妙药,也不要以为自身不做任何努力,只要吃药打针就能好。
四、泌尿外科医生:
重大选择可多听几个专家意见
所谓术业有专攻,生病了,先找专科医生进行明确诊断,听专科医生的建议。如果遇到重大选择,可以多听几个专科医生的建议。
比如,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按标准要切除整个膀胱,很多患者很难接受,非得要求保留膀胱。如果下不了决心,就找三个专家看看,按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在保命和保留膀胱中做出选择。
五、儿科医生:
要由熟悉孩子病情的家属陪诊
万一孩子生病,一定要由熟悉孩子病情、与孩子日常接触多的家人或监护人带去看病,这样才能更好地描述孩子的病情和日常情况。如果孩子在就医前有用药情况,看病时带上曾用药的药盒,避免说错药名。最好将孩子的以往病史、检查结果归成文档,就医时都带上。
最忌陈述病情不清楚,孩子曾出现的高热、精神不振等情况没有告诉医生。家长也不要因为曾生育或抚养了一个以上的孩子,就从自己的育儿经验出发,质疑医生诊断。
六、妇科医生:
最忌言辞闪烁
即使患有难以启齿的妇科疾病,也一定要对医生坦诚相告,不要隐瞒。最忌因为涉及隐私,而对医生言辞闪烁。这很容易影响医生判断,耽误诊断和治疗。
对于阴道炎等妇科常见病,切忌在外阴有症状时盲目自行用药,很多时候因为自行用药,使病情发生了变化,反而影响了医生的诊断。
也不要因为从网上了解了一点医学知识,就质疑医生的诊断。尤其是妇科疾病,医生经常能遇到一些“纠结”患者。以宫颈糜烂为例,网上信息多,说法不一,有时医生给出治疗建议,有的患者会质疑是否不必治疗;有时医生建议观察一下,有的患者又会质疑是否会延误治疗。
七、感染科医生:
切忌凭经验服药
切忌听信“网友诊断”。从临床来看,那些对着网络诊断找医生看病的,十之八九是不对的。
切忌跟随同伴、病友服药,或者凭经验服药。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上一次生病时服用过的药,未必适合下一次发病。
也不要乱找医生开药。首诊时最好先到医院的导诊台咨询挂什么科,以免经过长时间的候诊之后才发现挂错了科,从而耽误了时间,甚至延误治疗时机。
八、呼吸科医生:
把想问的话记在笔记本上
患者就诊不妨有礼貌地跟医生打招呼,给医生一个“我信任你”的暗示,陈述病情时要放松。在问诊前把想跟医生说的想清楚,如果担心陈述不清,可以先把提纲写在笔记本上。
九、中医科医生:
最忌反复变更治疗医生
慢性病的治疗,一般都需要几次连续治疗,就诊时尽量按照预约时间复诊。同时,注意长期坚持、配合医生治疗。在首次治疗时,要将之前做过的检查资料都带齐。
切忌追求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心烦气躁,四处寻医、反复变更治疗地点和治疗医生。每个地方都只看一两次,没见到明显效果又转至他处,这对慢性病治疗十分不利。
十、康复科医生:
切忌每次跟医生沟通时都换不同的家属
重大疾病的患者或家属务必重视跟医生的首次沟通,医生在首次沟通中,通常会系统介绍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每次跟医生沟通,家属最好做好笔记,记下注意事项,从而避免一次又一次就相同问题询问医生。
切忌每次跟医生沟通时都换不同的家属。切忌病情一有反复就质疑和指责医生,任何医疗行为都会有风险,如果患者和家属不能接受任何风险,医生只能选择保守的治疗方案,反而会让患者错过可能有效的治疗方式。
▼
▲补血国药准字号/招商/点击图片看详情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