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示】市北区发布“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

来源: 市北卫生计生微平台/sbwsjs

每年的5-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时期,很多宝宝都不幸中招,家长们难免各种焦虑和担心。


为了有效指导患儿家长做好护理,避免孩子病情加重和传染他人,市北区组织疾控和临床专业的权威专家综合制定了“手足口病患儿家长须知”,供全区所有接诊手足口病患儿的医疗机构使用,旨在指导患儿家长做好健康监护,避免病情加重和传染他人。


疾病常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CoxA16、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病程一般为7-10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也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本病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暴发。


病情观察

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经临床治疗后一周左右即可痊愈。个别患者病情变化快,可能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或危及生命。

请您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精神状态(不活泼、精神萎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或昏睡、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病理反射)等。如发现患儿有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任何一种情况,应立即再次到有诊治能力的医院就诊,不宜耽搁。


严格隔离

隔离时限: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应严格隔离至期限方能复课。

隔离方式:建议家庭居家隔离;家庭有其他健康儿童的,应避免与患儿有生活接触,减少交叉感染。

患儿排泄物和用具、玩具的管理:未经消毒,不能让其他人接触。

患儿家长也会被传染并携带病毒,因此,患儿治疗期间家长也应尽量减少与其他儿童的接触。

患儿解除隔离之前应避免前往公共场所游玩或就餐。


家庭消毒

养成洗手习惯。孩子和成年人均应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及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物品消毒。必须消毒的物品:患儿的餐具、杯子、生活用品、玩具、衣服、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粪便、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等。         


消毒方法


选购合格的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并按说明配制成有效含氯浓度的消毒液后使用。

餐具、杯子: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

生活用具、玩具:用500 mg /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15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患儿衣服、被单、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应单独洗涤,衣服、被单清洗后可用70℃以上热水浸泡30min,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每次清洗后需煮沸5min。

粪便:用50000mg/L含氯消毒剂以2: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后浸泡消毒120分钟。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


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的致病病原较为复杂,且相互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如不注意预防,可再次发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预防手足口病的15字口诀,即“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夏秋季流行季节要少带孩子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游玩,搞好家庭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煮沸、消毒剂或暴晒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果周围有患病儿童,不要让孩子与之接触。



各位家长朋友,

您的作用非常重要。

为了孩子,

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应对手足口病,

保障健康,

呵护未来!


供稿 │ 市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 │ 市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宣传科

我们将与您分享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进展与成果,将新闻热点、综合查询、保健防病的科学知识送到您的身边。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健康知识,创造属于自己的阳光生活。

市北卫生计生微平台

微信号 : sbwsjs

新浪微博:@市北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