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信“选择大于努力”,不努力的人根本没资格选择

来源: 医药人俱乐部/yyrclub

这些年,在我见过的能够赚大钱的人里,没有一个不是靠运气的。因为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个人要想成功,”机遇“远比”能力“重要。只有当社会稳定下来的时候,一个人的能力才决定一个人能赚多少钱。



1



这些年,在我见过的能够赚大钱的人里,没有一个不是靠运气的。

这很残忍,但是事实。

因为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个人要想成功,”机遇“远比”能力“重要。

只有当社会稳定下来的时候,一个人的能力才决定一个人能赚多少钱。

所以请切记:人的努力在趋势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

也因此:选择大于努力。(这个原则20年内都成立)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


我自己一直在反思这些年里的很多事情,突然发现所有的成功失败,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我自己个人能力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大趋势给决定了。



2


我很多年前写了篇中国股市的文章,里面提到我自己为什么离开股市,突然只是因为觉得我这个人能力不如别人,勤奋不如别人,运气不如别人,我凭什么跟人在一个能力充分竞争市场上赚钱?


我唯一盈利性的机会其实只有一个,就是猪都会赚钱的时候,我才有赚钱的机会啊。也就是风口来的时候,例如06年,例如09年,那时候,满大街都会听到谁赚了多少,赚了多少,于是我就能有机会赚钱了。


如果在一个不是普遍性的盈利市场上的时候,我发现赚钱一般都是辛苦钱,也就是跟人比体力才能赚钱,花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调研,那些都是辛苦钱。而可悲的可能是竞争越充分的市场,你会更可悲的发现你即使很辛苦了,也是不赚钱的。


后来衍生出去看很多问题,发现其实不单是股市,任何行业好像都是差不多,2002年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离开了中国去美国读书,都是名校啊,牛逼的一塌糊涂的名校啊,我们这些垃圾被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垃圾在国内啥事情也没干,结婚生子,然后没事只能买房子,一套两套三四套,然后就发现那些国外读了n年的书的同学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国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


是我们能力强么,不是的,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大发展都格局里,能力其实是不需要的,我们自己也很悲催的发现,回老家去,甚至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学们,他们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就开始闯荡江湖,更早的接触社会,更早的在外贸领域做业务,而你因为可能是大学毕业,选择也比较多,反倒不如他们有更好的积累,尤其在过去十年赚钱最多房地产行业,一般比拼的其实也是胆魄而非能力。



3


我们东阳是建筑之乡,很多人很小就跟着走南闯北做工程,然后在过去十年里,一个个都赚了很多钱,反观我们自诩名校毕业,其实是不如他们的,当然现在趋势也在变化,互联网出现的格局里,房地产衰退之下,这个趋势不同了,盈利逻辑也跟着变化了。


我前些日子碰到一个ut出来创业的小伙子,当年ut 可能在全国招聘的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他打败了无数的人终于挤进了ut,而那些被他打败的人,黯然的走进了阿里的大门。


彼时的阿里容纳了一帮乌合之众,很多都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名校几乎没有,十多年过去了,那个进了ut的天才,现在要出来创业了,那些没办法只能去阿里的人,一个个身价过亿要给那些牛逼哄哄当年逼的他们无路可走的牛人们投钱去了,能力决定一切么?好像还真不是。


前些日子,跟黄晓捷师兄(九鼎投资创始人)谈话,他谈到他2001年在五道口读书的时候逃课去卖空调,希望发家致富,结果卖了一年多,晒得黑黑的回学校,然后说了一句话,叫辛苦不赚钱。


跟我所思考的几乎是一致的,这简直就是句真理,这个世界上,赚钱的事情,从来不是辛苦的事情。


你们比辛苦,比的过那些富士康的工人么,比得过农民伯伯么?但是他们比你更赚钱么?所以世界上,如果一个行业要靠比能力来赚钱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赚的只能是辛苦钱了。更苦逼的是甚至很多人还赚不了辛苦钱,例如现在一堆苦逼的淘宝电商。


现在创业的人很多,我一直都跟大家说,创业有时候选择大方向很重要,因为赚大钱和赚小钱说白了,其实都会很辛苦,都很艰难,你路边开一个小店铺要做成赚钱,其实也不见得比做好一个国有企业要容易到哪里去,都不容易,但是同样辛苦,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时候,大格局大趋势就显得非常重要,尽量去做一些趋势性的机会的事情,市场整体向上的机会,只要做的稍微好点,总还是有机会的,而有些行业,你再怎么做,其实都注定了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好。


我们做投资的要去投资一个赚的是辛苦钱的时候,那就会发现我们赚取的只能是社会平均回报率,于是我们到最后发现得出的结论其实也还是尽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趋势性的投资机会,在大趋势性的格局里,在进行一定程度的铺量投资,能力无法量化,很难确切的预测,而大趋势的视野还是有一定的逻辑可循。


周鸿祎说: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趋势。


孙中山很多年前有句话叫“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意思就是任由你再牛逼,你也无法对抗历史的潮流,这就是趋势的力量。但是问题来了,趋势到底是什么呢?



4


趋势这个东西,有几个特征挺有意思:


第一个特征其实是趋势只有在将起未起的时候,才有意义,太早看到趋势其实毫无意义,太晚你会错过太多的东西。


也是为什么很多聪明人都赚不到钱的原因,趋势看到了最后就是虚无主义者,因为觉得这个也就这样那个也就那样,都没啥意思,看的太远的人,其实挺适合做先知,当然也很容易成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义更是不大。


哥白尼在中世纪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于是就被火烧死了,太多太多聪明人死在了不在当下生活的故事里去,等好不容易撑到风口来的时候,他已经先没了。


而如果趋势都被人看到的时候,其实趋势的意义也就没了,当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时候,真理就会沦落为常识,你已经没有任何机会和优势来成为一个布道者了,在现实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


前些日子听到一个农民说:

政府让我们种葱,我们就种蒜;

政府让我们种蒜,我们就种葱。

这个就是极为简单的朴素的趋势性发现的案例。


当趋势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时候,你其实只能回归到赚辛苦钱的逻辑里去,记住辛苦钱往往不赚钱的真理吧。


在这个特征里,我们收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提前预判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们尚未发现,而你却提前发现,也提前动手了,那你或许能有先发性优势。


这里挺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实都能看到一些趋势性机会,但是能下手的人其实也不多,看多做空,看空做多,甚至看而不做的人,其实都挺多。我们经常听很多人说,当年我怎么怎么看对了,但是这种看对了,跟你有啥关系么,总体来说,爱折腾的人,胜算更大,未来的创业很大程度上会比拼试错的次数和成本的综合。尤其是趋势留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小的时候。


我自己对金融行业的简单理解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饭的行业,在普遍性不赚钱的市场里,你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难度其实很大,这种典型看天吃饭的行业的合理逻辑就是能赚钱的时候,狠狠地赚钱,不能赚钱的时候就回家休息,游山玩水。



5


不跟大趋势做对抗,当然不是说大趋势不好,你没有赚钱的机会,只是这种机会会很辛苦,好汉不赚六月钱?火中取栗的事情玩他干什么呢?

当年袁绍官渡之战,谋士跟他说,不能打,不能打,一定败。


袁绍不听非要打,还把谋士关了起来,后来果然败了,别人就跟谋士说,主公败了,真该听你的话啊,回来会感激你的。


谋士就叹气说,不是的,如果主公胜了,一定会很高兴,然后天天奚落我,骂我神棍,我还能活命,如果败了,他一定会觉得面子挂不住,反倒把我给杀了。


没多久就应验了,这个世界没人喜欢说真话,的确是有道理的。不过好在我是自由身,这个也是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就是你喜欢听就听,不喜欢听就不听。


今年创业市场非常火热,大量的vc成立,是个人都成为了投资人,都希望投资出一个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等,一边是实体的不景气,一边是创业氛围的浓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逻辑其实是相同的,实体越不好,资金就越挤入具备想像力的行业中。


我们在回到趋势这个话题里去,趋势的背后其实反应很多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在说阿里如何牛逼,如何牛逼,其实这个话题怎么说呢?


在一个趋势起来的时候,乘风而起其实难度并不如想象中大,在新兴领域并不需要太大努力,就能较为轻松地击败固有规则体系里的王者。


苏宁曾经是线下的王者,当年股价也是及其牛逼的,但是阿里打掉苏宁,我并不愿意认为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胜利,他是一个时代对另外一个时代的胜利,每个时代里都有自己的王者,苏宁代表了互联网未出现之前的渠道之王,而阿里则是互联网时代的王者,本质反应的其实是人类走入了互联网时代,原先的生活作业方式时候对苏宁的依赖变得不再被需要。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苏宁不努力,不牛逼,而是再牛逼也没用,你是很好很好的,只是我也不需要了,这个是挺悲伤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这种趋势性的颠覆市场上有过太多的案例,很多曾经在我们生命中如此重要且认为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东西,其实发现一点点都在离去,这个观点其实用在阿里、腾讯身上也上一样适用,你认为永远离不开的他们,也说不定很快会离去。


这个就是可怕的趋势之争,不同维度体系里的竞争是极其可怕的,压根不是单纯和纯粹的能力之争了。互联网其实是个底层革命,改变很多的生产作业方式,从而使得固有生产作业方式上的一系列王者的优势丧失。


因为互联网这个技术,我们被改变了很多,在很多行业都日益被互联网的今天,金融业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是事实上金融业由于是低频交易,他所受到的波及并不如对其他行业影响大,但是又由于金融业的客单价高,这种变革带来的影响力却很大。



6


趋势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


是随机偶然不可测。


我们看到很多是因为技术的不可替代性,群体性特征的不可测性。使得技术是不可琢磨的,而且群体性特征的兴起使得热点不断被改变,社会整体的无意识,你很难把握未来趋势的机会在哪里。关于为什么社会整体的无意识,可以看我书章节里大数据这个章节。这里不多说了。


我自己观察和发现,世界上能跟着趋势赚钱的是两类人:

一类人是马云、黄晓捷这样的人,他们天生具备敏锐的嗅觉,对于市场的理解很通透,而且执行力很强,天生爱折腾,且够狠,对自己能狠下心来的人,都能成点事情,如果看准来方向,能成大事。


还有一类人压根不存在所谓选择一说,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所谓跟着趋势赚钱,并不是主动意识的结果,而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他们被社会的洪流抛向了不同的领域,然后就是花落谁家是谁家的格局,有人成事,有人败事,无非是祖坟冒青烟的结果罢了。


94年被下岗的人,后来都能赚点小钱,而那些不下岗的员工,现在估计得下岗了,02年进不了银行的人,去了房地产或者去了阿里,现在赚了大钱。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我们这个逻辑和趋势很明显,决定你是否赚大钱的逻辑,不是选择,不是能力,而是运气,对,就是运气。


我一直跟很多人说这个世界,你赚小钱才是能力,赚大钱其实是靠命的,你努力勤奋,现在的社会,让你能过比较好的生活,但是,并不是努力勤奋就能让你成为马云马化腾的,命格不再,就别瞎想了。


其实我在台湾大学做演讲的时候提过一个叫中美教育比较的观点,我们发现美国赚大钱的人都是名校毕业,至少考上了名校,美国要上名校,也是不容易的,都是牛人,但是中国其实赚大钱的很少是名校毕业的,首富也只是杭州师范大学而已,不是说这个学校不好,至少没有清华北大好,这个大家总是要认的吧。


那么这里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因为大爆发的年代里,越是底层越容易被抛向不一样的社会洪流,而不一样的洪流,往往会有大机遇,很多人没得选择,更不会走固有的社会路径,也就更容易被抛弃社会的大趋势之中去。


我们过去十年的趋势性机会,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其实是最近一两年的趋势,过去十年的趋势性机会其实是资产升值,大量的房地产商在过去十年的盈利能力其实是极强的。


只是趋势一旦逆转以后,互联网很轻松的就击垮了这个固有的社会趋势,不是房地产不行,也不是互联网太牛逼,而是社会趋势转化很快。


在过去房地产是趋势的格局下,你会发现,我们曾经很多年的首富五十强,都是房地产老板,还有曾经的煤老板,他们的出身都极低,为什么呢?


很多人其实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赚这个钱的,很多人都会把自己都成功归结为能力的结果,事实上这个是最大的可悲,哪里有什么能力的结果呢?


你刚好在适合的年代碰巧做对了一件事情而已,然后以后就长期坚持这种策略,坚持固有的逻辑去做事情的话,结果可能会死的很惨。


感悟:

1、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什么天天加班,熬夜,如果努力就能成功,富士康流水线上工人个个都比你强。

2、当一个行业要靠比能力来赚钱的时候,你能赚到的只能是辛苦钱了。

3、当一个趋势被大多数人都发现的时候,这个趋势也就成了大众潮流了。就好比买房或者炒股,当大家一直认定就是这条周期曲线的时候,这个周期就不存在了。



曾经有读者向我吐苦水,说自己毕业后回老家当公务员。几年后看周围的同学创业的创业,炒股的炒股,全都发家致富。于是觉得自己选错了方向,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


今天的文章,Boy 就好好来聊聊这个话题。



.......... 进入正文的分割线 ..........


“选择大于努力”,应该算近来最受欢迎的一个论调。无数大V以此为主题,洋洋洒洒写出数百篇文,教人“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但如果细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


鼓吹这个观点的人,往往举出那些依靠正确选择而逆袭人生的故事,同时对比那些不闻窗外,埋头苦干的人。最后得出结论,你的选择错了,所有努力都是打水漂。


你可以说,因为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行业,才让接下来的努力更有方向和意义。但这里有一个大多数人都忽略的问题:


为什么别人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或者说:


凭什么我的选择就是错的?


这既不是摸彩票,也不是抽奖,总不能瞎选。你不能听几个人在那里说“all in XXX",就把全部身家性命投进去。别人的经验,在你身上不见得适用。


况且这些说“选择比努力重要”的人,他们只负责抛出观点,收割流量,后面的逻辑自洽却撒手不管。


OK,既然他们不写,那我来顺着讲讲吧。



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到最开始,选择与努力的关系上来探讨。实际上,”选择大于努力“的正确前提是:


你首先得有“选择”。


没有选择,或只有一种选择的人,是谈不上做“选择”的。只有当面前摆满了ABCDE 各种选择的人,才有资格去想怎么选。


然而,我们再往前推一步,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面前摆满各种选择?


你还是得努力。


对大多数人而言,努力才是创造选择的唯一途径。撇开那些家庭背景好,或极其聪明的少数人不谈,我们一生面对的机遇是很少的。刚踏入社会的人更是没有多少选择权,只能等待被挑选。


这个时候你只有努力,才能打开局面,其他的旁门左道都不靠谱。


因为只有努力了,才能知道目前的选择是对是错,然后做出正确的新选择,接着继续努力。


而不是一上来就说,选择大于努力。这是断章取义。


拿我自己来说,我第一份工作是做咨询。在此之前我投过好多简历都失败了,进入第一家公司纯粹是因为公司刚开张,名气还不响,我是第三个投他们简历的人。那时我有资格去选择吗?几乎没有。


但后来正是努力的工作,每天加班加点做项目,让我在短时间里将这个职业吃透,了解了它的优势和弊端,最终让我思考要不要将咨询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方向。


后来我得出来的结论是,咨询虽然很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大多时候停留在后端理论阶段,离商业价值的前端变现实在太远。再加上彼时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我做咨询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个行业的前景趋势,这都促使我最后做出了改变的选择。


倘若当年我工作不努力,得过且过,还喜欢到处道听途说。就算某天一位贵人告诉我“选择大于努力,你不应该选这个行业”,我也根本不能理解。


“努力”才能让你了解到“选择”的真正价值。


没有努力,就不能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沉淀,进而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最后只能听风就是雨。今天A说这个好,明天B说那个赞,后天“我有一个朋友做C行业发财了”,你怎么去选?


听信“选择大于努力”的人,听话只听了一半。成功并不是“只要做对选择,剩下只用躺赢”的一劳永逸,而是“选择,努力,再选择,再努力”的螺旋式上升。


没有人天生第一次就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成功的人一定是不断用努力来调整自己的选择。


爱因斯坦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瑞士专利局的审查员。如果放在今天“选择大于努力”的论调下,他大概会被嘲笑成只图安稳,不求上进的公务员。然而,他用业余时间研究自己热爱的物理,每年都能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后来他的才能被苏黎世大学注意到,爱因斯坦被聘请为教授,最终离开了工作7年的专利局。


你说是“选择”成就了他?不,我说是因为“努力”,他才有所“选择”。


因为努力,让他从一个找不到工作只能靠朋友托关系的公务员,变成被知名大学争抢的教授;因为努力,让他意识到一辈子待在专利局并不是他想要的事业,他对物理的热情应该挥洒在更需要他的地方。


倘若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每天过着早上喝茶看报纸,下午睡觉侃大山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他选择做一名物理学家,你觉得可能吗?


没努力过的人,连谈选择的资格都没有。根本不存在什么“选择不对,努力白费”的说法。就算真选错了,你至少知道为什么这个选择是错的,曾经的努力都是经验和教训,怎么能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呢?


最后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好的“选择”一定要匹配上同等程度的“努力”。


换句话说,在做出选择之前,先问问自己配不配得上这份选择。


比如我身边有很多人,看到开广告公司赚钱,就都想去开广告公司。问及原因,都说“不想一辈子打工”,“我的想法不受到尊重”,“我想服务懂自己的客户”......


看起来他们都想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梦想而努力。然而,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我随便抛了几个问题,就没几个能答上来的:


1. 你为什么会认为开广告公司赚钱?

2. 你知道赚钱的广告公司是靠什么盈利的吗?

3. 你有研究过失败的广告公司是为什么开不下去吗?

4. 你的第一批客户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愿意把业务给你做?


这些问题,光靠选择能找到答案吗?不行,你得靠努力。努力去打点关系,努力去广结善缘,努力沉浸到行业中去,努力找到成功的核心因素。


我身边开公司成功的人,没有一个说“我当年打工的选择是错的,所以想去开公司”,而是“我觉得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应该有一个公司了”。


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想去辞职创业,以及开奶茶铺,开淘宝店,开网红咖啡馆的人。


这跟跳槽是一样,新选择并不是对老选择的不满和逃避,而是水到渠成。在这之前,你得ready 准备好。这靠什么?只能靠努力。


不要夸大“选择”,也不要小看“努力”。虽然这个词现在已经被说烂了,但有些东西即使说烂千遍万遍,依然历久弥新。


这个世界上绝没有只要做对选择,剩下都是躺赢的事情。最终所有的选择都要经过时间的洗礼,经过挫折的磨砺。


创业有句谚语:


“只要坐上了火箭,甭管是哪个位置,先上去再说”。


但在此之间,你要有本事判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火箭,以及,你有没有资格坐上去。不要你以为这是火箭,坐上去却发现是辆三轮车。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