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讲专家:
朱寅,女,1997年毕业于南通体臣卫校中医护理专业,现本科学历,职称:主管护师,现任骨科病区护士长,护理部干事,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护理,重在中医操作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先后在《中西医结合护理》《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手机:15952772551
咨询电话:0514-80987123
八项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详解
1耳针法(耳穴埋豆)
1.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禁忌证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2艾条灸法
1.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2.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3拔火罐法
1.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2.禁忌证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
(6)如永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4穴位按摩法
1.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2.禁忌证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5刮痧法
1.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禁忌证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6湿敷法
1.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2.禁忌证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涂药法
1.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
2.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察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8熏洗法
1.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2.禁忌证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3.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