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建设的村卫生站宽敞明亮、配备齐全,村民每次拿药看病只要一元钱;乡村医生都是有编制的大学毕业生,技术水平高,年均收入达23.5万元;区、镇、村三级人才可双向流动,区医镇用、镇医村用……昨日,广东省卫计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全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现场会,花都区介绍了经验。
从2008年5月起,花都区就开始试点“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模式,即“一元钱看病”。村民在村卫生站看病拿药,每次只收一元钱挂号费,若需注射则另交一元钱注射费。药品及诊疗费全免。足不出村即可一元钱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
省卫计委主任段宇飞表示,诞生于广东深圳的“罗湖模式”是城市医改的主要方向,而花都则是基层医改的模范样本。广东将在全省推广基层医改的“花都模式”。
2010年9月起,这一政策在全区铺开。这改变了村民的就医习惯,小病不再拖,慢性病也得到了良好控制管理,降低了大病的发生几率。
更重要的是,花都区逐步用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生代替传统老乡医,统一招聘大学毕业生纳入所在镇卫生院事业编制管理,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小布村卫生站医师江文校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他在2016年考入花山镇卫生院编制后,2017年来到小布村卫生站工作。每个月他都会去镇卫生院参加培训,有时候还可以去区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学习。江文校的同事黄剑勤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与他们同样扎根在196个村卫生站的医生,绝大多数毕业于正规医学院校。
水平提高了的乡医,能否能留下来?“秘诀”在于花都区激发基层活力、提高乡医待遇、稳定基层人才队伍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身份”是关键。虽然在村卫生站工作,江文校的编制却归入镇卫生院。今年,花都区将乡医编制全部并入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即由区统一招聘、由镇卫生院统一日常管理、统一调配使用、统一发展平台、统一职称晋升渠道等,同时建立乡医职责、绩效评估等12项工作制度,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区、镇、村三级人才还实现了双向流动,实现了“区医镇用、镇医村用”。2017年,花都出台政策,基层医疗机构每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区级医院进修,区级医院就派出一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帮扶。村医到镇卫生院学习,镇卫生院也会派医生到卫生站轮岗。
若待遇提不上,招进人才也难以稳定扎根。2017年起,花都区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取消“收支两条线”的补偿方式,并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鼓励乡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在小布村,江文校管理着250多位高血压患者和100多位糖尿病患者,而他的收入就与免费治病、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挂钩,由镇卫生院考核后发放。他介绍,目前他每个月收入过万,“比我在镇卫生院的同事还要高”。
据统计,自2010年启动医改以来,花都基层医务人员年平均工资从6.1万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23.5万元,几乎是原来的4倍。随着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管理的政策继续实施,医务人员待遇有望继续增长。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基层医疗质量稳步提高,2017年,花都区内就诊率达90%,构建起“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格局。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话题:家庭医生看病不要钱,病人就一定肯来么?
给我们留言,然后加客服微信:17321389776
优选的留言免费开通一年康则健基层卫生会员!
一个人管几百个病人,一定要用康则健!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开始试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