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养生 浓浓中药情

来源: 黄龙县中医院/hlxzyy120



端午话养生 浓浓中药情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正如中医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可以利用大自然充盛的阳气来调养体内的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中都蕴藏着古人养生的智慧,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端午习俗中的中医养生。

1

吃粽子


   

    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也都有滋补保健功效。

    注意:粽子虽然味美但不宜多食,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消化不良。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不要吃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黄瓜等,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建议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过于油腻以及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胀气;心血管病患者、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食,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2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3

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

喝雄黄



    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5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6

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每一个习俗都印证着古人的智慧,它来源于生活也回归到生活,时刻提醒着我们健康的重要性,让我们在节日的氛围中品尝古人留下来的健康养生美食。



图文来源:治未病科 同雯

编辑:办公室 程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