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为五五节、五月节、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等。虽然名称不同,但人们过节的习俗是一样的。端午为纪念屈原而成的节日。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的习俗
1.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的一首端午民谣。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华夏各地都一样。
粽子中的主料,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属于精米,具有较高的粘性。《本草纲目》:糯米黏滞难化,小儿、病人最宜忌之。糯米本身在肠胃内不易消化,多食易导致腹胀腹痛。所以胃肠道疾患者及消化能力较弱的老人、儿童突然进食大量粽子,极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体重超重、患有冠心病的朋友们,要控制粽子的食用量,因为吃粽子容易摄入过多糖、脂肪和热量,不利于身体健康。另外,孕期高血压、高血糖的准妈妈们也同样要注意,为了胎宝宝的健康,管住嘴巴,尽量不吃或少吃粽子。
2. 挂艾叶、菖蒲
端午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天热。五月正值仲夏,五月五登高顺阳,因此端午又叫端阳节。古人认为天气燥热,瘟疫流行。因此端午这天,人们要打扫庭院,挂艾叶于房门之上,悬菖蒲于大堂之中。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就是要利用艾叶菖蒲的奇特芳香驱逐蚊蚁。
所谓“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端午又称浴兰节。在南方某些地区,还要采集百草,在锅中放入鸭蛋和新采的黄豆夹,煮成黄色的“午时水”,此时蛋壳已被草汁染黄,蛋香和着草香,别有滋味。剩下的午时水便可拿去沐浴,据说可治皮肤病、驱邪避灾。
从这个角度而言,端午节是个不折不扣的“卫生节”。
3. 赛龙舟
又称划龙船、龙船赛等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龙舟比赛前一般都要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戴五色绳
中国传统文化中,“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不仅对应金木水火土,还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在端午这一天,为进一步除瘟,人们还会用五色丝线编成长命缕,系于手腕脚腕处,也可悬于门首,挂于床帐中。五色丝线也象征着五色龙,有健康长寿之意。
此外,还可以用五色丝线缠成香囊。佩戴香囊的习俗长达两千多年,香囊的内置物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避虫的雄黄逐渐转变为各种香料。古人对香料的迷恋,从屈原以香草美人自比,就可见一斑。
年轻姑娘在端午之前就要开始准备,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出别致的图案,放入芳香浓郁的中草香料,做成独一无二的香包,送给心上人。大人一般都喜欢花草图案,如双莲并蒂寓意夫妻恩爱。而小孩则更喜欢飞禽走兽类,如猴子上竿、斗鸡赶兔。
5. 饮雄黄酒
雄黄酒中医用来治皮肤病。“端午节,天气热”,后半句是“五毒醒,不安宁”。民间认为五月五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蝎子毒蛇蜈蚣等窜行。这时挂艾叶菖蒲是不够的,因此端午还有五黄之说,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其中避毒去邪保平安的重头戏当属雄黄酒。
雄黄,可作解毒剂杀虫药。在端午这天,人们就会往白酒或黄酒中添加雄黄饮用。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就是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而小孩未到饮酒年龄,大人就会用雄黄蘸酒在小孩的额头上画“王”字,颇似老虎额头的花纹,这叫“画额”,一则借雄黄驱毒,二则借猛虎镇邪,有的手心足心也要涂抹,如此虫豸不叮。
【温馨提示】:与您共同成长,让我们一起踏上付出之路,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直接转发给朋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