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回顾医改,通过多年投入和建设,我国取得了基层卫生能力得到加强、运行机制实现转换、人员队伍初具规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受益水平不断提高等历史阶段性成就,老百姓的获得感逐步得到加深。同时,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与基层相关的“水桶效应”也日益凸显,基层卫生工作在一些地区出现了跛足前行的艰难局面。
公开数据显示,基层机构诊疗人次占比从2009年的61.9%下降到2017年的54.2%,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仅有60%左右。来自基层的声音普遍指出,医疗服务能力弱化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根源。现有部分政策不能对开展医疗服务提供正向激励。如受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因素影响,加上对医疗风险的顾虑,部分基层机构提供诊疗服务的积极性下降。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大会提出以基层为重点的38字方针,明确健康中国要有稳固的根基,基层卫生工作一手抓预防、一手抓诊疗的能力就不能弱。基层机构要强,基层医务人员要有更大发展空间,归根结底离不开医术的提升和医魂的回归。
在基层卫生工作中提升医术,需要紧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基层医务人员了解医学新进展、新知识的条件比不上大医院的医生,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天然存在。基层机构要发挥好接地气的优势,把民众的痛点、难点,转化为特色专科建设、适宜技术开展的出发点,比如在科室设置上不求千篇一律而要有轻有重;在签约服务上要提质增效并在黏住患者上下功夫;在接受帮扶上要请得进人留得下技术等。通过基层医疗服务与身边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在小切口中找到大作为。
当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为落脚点,基层卫生工作面对的是施展手脚的广阔空间,但更需要找准分级诊疗的定位,消除诊疗能力的缺位,在“扎马步、练长拳”上下功夫,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质优、经济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天水市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执法局麦积分局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麦积卫生计生监督公众号(微信号:mjwsjsjd)
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提出建议意见,请点击“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