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个性不同,你能精准地运用它们吗?

来源: 中药百科/zhongyaobaike

导读:如何精准地运用中药?学习一下杨树千老先生的经验吧!



吾师杨树千老大夫,系上海各医丁甘仁门人,理论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对药物、方剂更有精深的研究,善于审因论治,辨证用药。


他在生前经常提醒我们,不要单纯满足于方剂和药物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它们之间的鉴别和使用,认为这是正确的临床辨证和治疗的基础。


他首先要求辨证明确,同中求异,辨证用药。


1


如化痰药虽多,但热痰常用瓜蒌皮、冬瓜子;寒痰则用半夏、陈皮、款冬等。


又如杏仁偏于治喘降气;贝母化痰兼散结。甜杏仁用于虚证咳嗽;象贝母用于外感咳嗽。


又如动则喘增,为肾不纳气,属虚证,阳虚者常用炒补骨脂、鹅管石、五味子等,阴虚者则用生牡蛎、磁石、海浮石等;不动亦喘者,为肺不降气,属实证,可用降气化痰之剂,如三子养亲汤、苏子降气汤等。


对痰饮咳嗽的处方用药,有上、中、下三焦之分。病在上焦而有发热者,用小青龙汤;病在中焦者,用苓桂术甘汤;病在下焦者,用五苓散。


又如二陈汤、温胆汤等方皆系化痰之剂,但痰湿轻者用二陈汤;兼有恶心、呕吐者用温胆汤;如痰湿更甚者,则用涤痰汤。


2


关于辛温发表剂的应用,也有所区别,如外感表证,全身恶寒者采用荆、防之类,其中怕风者用防风,怕冷者则用荆芥;如恶寒以背脊为重,则用麻黄、桂枝。


在辛温解表剂中,主张辛药要重用;在辛凉解表剂中,辛药要轻用,而凉药要重用,如银翘散中的银花、连翘,可分别用至12或30克,而荆芥、薄荷则应轻用,以不超过3克为度。


此外,对外感头痛的用药亦视部位而异,如巅顶痛者用藁本,两侧痛者用蔓荆子,前额痛者用白芷,眉棱骨痛者用细辛,全头痛者用薄荷。


3


同是活血化瘀药,但有偏温、偏凉之分。


如三七、红花、川芎、泽兰、刘寄奴、仙鹤草等药,性偏于温,故常用于偏寒证者;丹参、赤芍、丹皮、益母草、茜草、地榆、虻虫、䗪虫等药,性偏于凉,故常用于偏热证者。


又如川芎、玄明粉、乳香、三棱、莪术等为血中之气药,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理气;


为了增强化瘀止痛的作用,常用青皮、陈皮、枳实、枳壳及木香、香附、乌药、娑罗子等行气、破气药同用,宗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意。


4


对某些药物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比例。


如麻黄与石膏同用时,其比例常为一比十。


他认为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同等;


如芍药重用,则变成桂枝加芍药汤(即《伤寒论》279条用于治疗太阳病误下所致的腹满时痛者);


如桂枝重用,则变成桂枝加桂汤(即《伤寒论》117条治疗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有失处方原意。杨老大夫辨证用药之谨严,由此可见一斑。


药物的性能、作用及其配伍情况,也是辨证用药中很重要的一环。


杨老常常利用药物之间的相须和相畏作用,来加强疗效及防止某些副作用,从而充分发挥药力,提高疗效。


例如,他常在滋阴补益药中,加用适量的行气消导药,以防腻胃伤脾;在辛散疏解药中,加入适量的滋润阴柔药,以防助阳生火。


故此,他常说:“滋中微散,则补不呆滞;散中微补,则散不伤阴。


注:本文选摘自《医话医论荟要》,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2年7月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九歌(微信号:wzylol002)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小儿推拿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孩子感冒咳嗽,不打针不吃药,快试试小儿推拿!简单实用,非常有效!

学会调理孩子身体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用中医的方法调理孩子身体,让孩子远离抗生素,不打点滴,身体更健康!

痛风风湿中医梅云华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关注痛风风湿中医梅云华,即时收取有关中医的理论痛风风湿相关知识!


学习中医,传承经典,选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