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走生命,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式异常严峻。
一、“血脂异常”普遍认识不足
在我国,“血脂异常”人群高达2.5亿,对于“血脂异常”的“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最终导致了中风和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可惜,广大大众并未认识到身边最常见的危险。
在胡大一教授领衔的CCEP项目研究中,针对11282人的一项“公众对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存在九大误区!例如:64%的人认为高脂血症应该有症状;近90%的人不知道每日应该摄入的胆固醇量;48%的人认为肥胖与高脂血症最密切;仅20%的人知道血脂成分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等。
二、9大认识误区知多少?
误区一:“高脂血症的人有症状”
在通常情况下,有高脂血症的人没有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即使是血管造影也检测不出。诊断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验。仅有很少一部分有高脂血症的人可以见到黄色瘤。
误区二:“甘油三酯高危害最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密切,危害最大。临床上常用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这4种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最为危险的因素,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
误区三:“血脂有点高,没有什么关系”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和中风都有关系。全球进行了许多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结果明确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更多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也可减少。会加快动脉粥样发展,板块破裂,脂核会形成血栓,进而堵塞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血流变小、血管腔变窄,导致心绞痛,形成冠心病。
误区四:不了解食品中的成分。
为了防止膳食胆固醇过多引起的不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建议每日摄入的膳食胆固醇不宜超过300mg。如果是高血脂者,则应严格限制,每日摄入量应不超过200mg(相当于一个蛋黄)。
目前,虽然在美国、在中国2016版的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正常人日常膳食中的胆固醇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放任不健康饮食的理由!每年定期监测体内血脂水平还是必要的。合理饮食也是预防血脂异常中的一部分。
误区五:“只有胖子,血脂才会高”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体型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高脂血症,也就是俗称的高血脂。其实,血脂尤其是其中的胆固醇高低与体型胖瘦并没有必然联系,不能以胖瘦来判断是否出现高血脂。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脂血症虽然多见于体型偏胖者,但瘦人患该病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有研究显示,体型瘦的人如果不经常运动,胆固醇会和肥胖者一样高,且不经常运动的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含量会明显高于有运动习惯的人。研究还发现,体型偏瘦但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虽然体内脂肪没有肥胖者多,但他们得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与胖人无异。
误区六:“只有血脂高的人,才需要服用降胆固醇的药”
很多人以为血脂是甘油三酯,这是不准确的。血脂包括多项参数,比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医生关注最多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病。医生们用的最多的降脂药是一类叫做“他汀”的药物,例如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且能够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误区七:“如果血脂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
因为现在正常的血脂是服药后降下来的,而胆固醇、甘油三酯不断地代谢生成,没有药物控制完全可能再升高。因此在血脂控制在目标值后,患者还要继续长时间用药,但用药剂量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降脂幅度、肌酶谱、肝功能的状况酌量减少,动态调整,但绝对不能私自停药。
误区八:“鱼油可以用来降血脂”
鱼油几乎没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也没有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医学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才是抑制胆固醇合成最强的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阻断胆固醇合成,可以使LDL-C降低25%~55%,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九:“他汀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肝脏损伤”
“他汀类”药物可安全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他汀很少导致肝脏疾病。在部分患者中,他汀可导致转氨酶水平轻度增高,大多数患者呈一过性,可自行下降,这并非肝毒性表现。
地址:济南市槐荫区发祥1号公馆
电话:0531-87917016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旭海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