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心梗当中暑!

来源: 平光制药/pgzhijia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尤其是在高温季节,心肌梗死的患者会明显增多。夏季高温炎热,人们容易中暑,而中暑的某些症状与心肌梗死比较相似,尤其是一些非典型性症状常常会与中暑的症状混淆,进而耽误最佳的抢救时间。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辨心肌梗死和中暑呢?面对突发心肌梗死的患者又该如何急救呢?


  夏季心梗易被当作中暑

  据报道,36岁的建筑工程师杨先生,在工地上工作时突然感到胸闷,透不过气,脸色苍白等现象。随后,工友发现杨先生的状态不太好,便赶紧打了120。不过,在急救车赶到后,杨先生的症状有所缓解,他以为是中暑,就没让120救治,而是选择了自己回家休息。然而,噩梦却在不经意间降临了。回到家3小时后,杨先生再次出现胸闷、脸色苍白的症状,而且症状有所加重。家人连忙将他送到医院救治,但是当杨先生到医院时已经出现了休克的现象,一番检查后接诊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虽经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但仍然没有挽留住杨先生的生命。

  与杨先生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42岁的黄先生。据报道,事发当日晚上8点多,黄先生和朋友到海边游玩。没过多久黄先生就出现了身体出汗、恶心想吐的症状。起初,黄先生没有在意,以为喝点水、休息一会儿就会好。可是在椅子上休息了一段时间后,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朋友这才赶紧将黄先生送至医院就诊。朋友跟医生简单描述了黄先生的情况:他之前都好好,突然间呕吐了起来,人也没什么力气,可能是中暑了。


  不过,接诊医生认真分析了黄先生出现症状时的环境状况,认为中暑的几率比较小,而且身体有些乏力,应该要排除心脏方面的问题。随后,医生为黄先生做了心电图。果然不出所料,黄先生呕吐、乏力的症状不是因为中暑,而是得了急性心肌梗死。幸而抢救及时,黄先生现已脱离了危险。


  心梗某些症状与中暑相似,急救应把握黄金3小时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或者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常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近年来,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中暑是指在暑热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下,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正常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人体对热应激的适应能力增强,具有对抗高温的代偿能力,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排血量增多,出汗量增多,出汗散热量为常人2倍,醛固酮分泌增多,产热量减少。但是,热环境未适应者则不具有上述代偿能力,炎热环境中长时间剧烈运动易发生中暑。


  在我国根据中暑的程度不同可以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类型。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种。更多心脑血管精品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心脑血管健康促进网。


  专家介绍,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剧烈的、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呕吐、全身难以形容的不适等,患者有压榨感、濒死感。这些症状都明显区别于中暑。


  但是,有些非典型的症状如胸闷、出汗、头晕等,与中暑十分相似比较难以辨别。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突发心梗时,往往表现为胸闷、气喘,容易被当做中暑而延误治疗。而心肌梗死的黄金抢救时间从发病时开始算,只有短短3小时。3小时后心肌坏死的范围扩大,患者恢复的几率降低。心肌梗死的抢救原则是抢救越及时成功率越大。


  因而,当患者出现头晕、胸闷、出汗等症状时,需要判断患者所处的环境是否是高温、高湿或是密闭空间等容易中暑的环境,如果不是在容易中暑的环境中,则要警惕是否是心肌梗死导致的。


  如果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进行降温、补水后,患者症状仍然持续不缓解,或是症状缓解后有反复,也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应及时送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此外,如果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突然比以前增多,服药后效果不明显,也应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值得注意是的,很多人都认为是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一般不会出现。其实不然,近年来的临床数据显示,心肌梗死呈年轻化趋势,20多岁也不能掉以轻心。


  预防心肌梗死可以这么做

  夏季持续的高温有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大量的出汗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有可能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进而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此外,剧烈的情绪波动、常年的大量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都是心肌梗死的诱因。


  在预防心肌梗死方面,专家建议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要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起伏过大;尽量少吸烟饮酒;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饮食尽量清淡、适量运动;夏季高温时,避免从高温环境中直接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中,并要注意在较凉的空调房中的保暖和防护;有明确心脏病史的患者应按规律服药,并可在家中常备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来源: 生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