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城·动态 | 深度融合:一体化任重道远———烟台、威海医养结合工作见闻(下)

来源: 山东卫生计生/sdswsjsw

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医”和“养”要真正融合,还要多模式发展。不同的医养结合模式,以及愈发多元的服务内容,体现的正是医养产业的无限可能。

多种医养样本“正在发育”

医养结合并非是将“医”“养”两个元素简单叠加,还需要根据机构现状,进行优化“组装”,最终形成一体化系统。目前医养结合模式主要有“大养老﹢小医疗”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大医疗﹢小养老”模式,以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专科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为补充;“医疗﹢养老共建”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或成立医养联合体。


此次记者采访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大多属于“大医疗﹢小养老”模式,优势在于医疗部分的拓展更容易深化。在蓬莱市中医院涌泉康护中心,楼体的8~12层为养老区域,2~7层则涵盖康复科、推拿科、针灸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肾病科等诸多诊疗科室。入住的老人凭借“通行卡”可在各楼层畅通无阻,为了保障入住老人不受打扰,中心其他患者没有权限通往老人的养老区域。威海市海大护理院打造了一整套专属理疗科室,只为入住老人提供服务。


荣成市万福苑老年公寓,采取的是“医疗﹢养老共建”模式,与市人民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合作关系,“借”来11名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老年公寓在医疗收入方面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中门诊医护人员为自聘人员,住院治疗和康复治疗两部分收入,直接划到市人民医院账上。”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说,这相当于将大医院的医疗功能延伸到养老机构。


此外,通过协同发展融合医养功能的养老模式在社区得以应用。烟台市福山区馨悦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由区卫生计生局、民政局扶持打造成立的社区医养服务中心,有效将“养老”“医疗”功能空间重组结合,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餐饮活动、康复保健等,并共享社区内配套设施及服务,其前瞻性的探索也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医养服务“渗透到底”

记者调研时发现,在日益增长的“医养”需求下,很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并没有实现床位饱和,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传统观念成了束缚医养结合发展的“枷锁”。


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36张医养结合床位,入住了15名失能、半失能老人。中心副主任刘焘坦言,中心竭尽所能,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等,积极推进医护人员与社区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结合。“但是,编制少和人员紧缺,成了限制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所有的照护工作都是由护士承担的。”


失能、半失能老人,都需要较为精细的24小时照护服务,但对开设医养结合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普遍面临人员匮乏的问题。很多医养结合机构负责人都表示,一名合格的护理员需要多年培养,尤其是要提升专业护理能力。因此,如何将医养服务渗透到社区与老年人居家生活中,满足基数最大的居家养老人群,是一项长久以来亟待解决的课题。


威海市“12349”居家服务呼叫中心,是与居家养老联系紧密的民营服务机构,可为市民提供24大类200多小类服务项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满足补贴政策条件的市民发放“12349”话机,目前享受补贴的老年人户数近10万。


“我们的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威海市,提供便民利民、居家养老、紧急救助以及特色延伸服务。我们还为生活不能自理、半自理的城乡特困对象以及低保、低保边缘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每月30~60小时不等的居家养老服务。今年4月,中心呼叫量达到4万人次。”中心副主任张晋介绍。


2012年至今, 已有超过400位老人通过 “12349”获得紧急救助服务。它的优势在于,即便老人丧失沟通表达能力,中心还可以将提前录入平台的老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病史和过敏史等内容, 迅速传递给120,目前纳入平台管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65.8万名。 此外, 中心还对接了556支家庭医生团队,可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相应医疗服务。


威海市农村也有了医养结合服务“样本”。86岁的丛连滋一个人住在环翠区温泉镇小庄村,3个儿女都在外打工。这一天,小庄中心卫生室护士江华苗来到了老人家中,为她细致地检查了身体,并嘱咐老人按时服用降压药。丛阿姨说: “‘孙女’对我特别好!”江华苗也是该村村民, 照顾村中老人让她觉得幸福满满。 近年来, 小庄村建立了 “长照康养” 模式,为村中部分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助残、助医、护理和家政等服务,每位老人一年只需交付1000元,其余均由村委会承担。


“我们还增加了中医艾灸、针灸、拔罐、康复理疗等科目,免费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为老年人体检,提供心理咨询、康复保健等医疗服务。温泉镇卫生院与村 (居)养老服务中心对接, 为村中老人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确保老人生病时及时入院。”江华苗说。

细节让服务闪光

每当夜幕降临,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护理人员就开启了 “夜班模式”,既要避免打扰老人们的休息,又要监测部分患病老人的生命体征。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 老人可以自己触发呼叫系统, 但更多情况下仍需要护理人员能够主动发现。 虽然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又容易侵犯到老人隐私。 于是, 智能床垫受到诸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好评。


在蓬莱市中医院涌泉康护中心,记者见到了智能床垫———将其放在床褥下, 里面的芯片就会自动完成信号传递。 在老人房间外, 有一个汇集信息的大屏幕, 可以看到每一位老人的呼吸频率和心跳。 像 “智能床垫” 这一类的设计还有很多, 如根据老人身体情况量身打造的床边护板、 无障碍扶手等。康护中心照护长于晓燕表示,先进的服务理念体现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在出入房间时应该如何提醒老人,在帮助老人如厕时应该如何照顾老人隐私, 以及在做每一项服务时都应该为老人详细解释。”


如今,无论是医疗还是养老服务,都越来越强调 “个性化”。除了基础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同样不能忽略。


医养结合必须探索到 “细腻” 处,才能够完成深度融合。 只有不断地为老人设身处地考虑, 才能让越来越多的老人逐渐接受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最终青睐于机构养老。 “什么时候我们自己也愿意来机构养老, 医养结合服务才算真地合格。”一位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负责人说, 这项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祝您健康

长按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微信号:sdswsjsw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