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72岁澳籍男子胸痛就诊不治身亡,急诊医生的这个反思必看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GDHTCM


“HELP!”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叫声从诊室外传来。正在心血管专科门诊坐诊的丁邦晗教授,本能地冲出诊室,看到一名外籍老年男子昏倒在走廊候诊区,全身湿透。“是心脏骤停!”查看之下,丁邦晗立即意识到严重性,马上给予心肺复苏,并快速转移到急诊抢救室。可惜,历经一个多小时的抢救,仍然回天乏术。这是6月3日发生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的一幕。

致命误区:胸痛挂号找专家

“持续胸外心脏按压、辅助人工通气、电复律、肾上腺素等抢救手段都用上了,却没能救回病人。”三个星期后,聊起这件事,身为广东省中医院急诊大科副主任、有着20多年急诊急救经验的丁邦晗教授仍然非常触动。“一个病人在面前猝死却没能救回来,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是比较少见的。”

事后了解到,这名外籍男子72岁,来自澳大利亚。当天上午8点半出现胸痛并出汗,在翻译和女儿的陪同下,挂了心血管专科的号来就诊。从病历系统看,病人9点20分挂了丁教授当天最后一个号,而心脏骤停就发生在等待就诊的20分钟后,9点40分。

病人的女儿全程目睹了医护人员的抢救,尽管非常悲痛,离开医院时,她仍向医生们表示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 I appreciate your……”。

但让丁邦晗教授无法释怀的是,如果不是一个致命的认知误区,患者的命运或许可以逆转。

这个误区就是:胸痛跑去挂心血管科专家号,而非第一时间到急诊!

“胸痛中心”有一套成熟的急救体系,可以降低死亡风险。

为什么胸痛要挂急诊?

“为什么不挂急诊而是挂了普通门诊?”

“我已经选择了当天出诊最好的心血管医生,难道还有问题吗?”

这或许是绝大部分胸痛患者的就诊误区。

丁邦晗教授指出,事后回顾,澳籍病人可能是主动脉夹层或者大面积心肌梗死,病人此前没有心脏病史,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从挂号到病发,等待了20分钟,其间还从一楼走上三楼,都可能加重了病情。”20分钟的时间对于普通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胸痛患者来说,却是“生死时刻”。

普通人通常无法分辨高危胸痛,需要医生来评估。

丁邦晗教授指出,主动脉夹层、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张力性气胸等都是死亡率极高的高危胸痛病因。这类患者如果就诊,急诊科会第一时间启动“胸痛绿色通道”,病情评估、检查、给药、治疗均在不断优化的诊治流程中获得最佳的时间效率,“急诊是不计成本地以挽救患者生命为目的的高效运转团队”。

“有的病人会觉得,胸痛应该是心脏出了问题,就应该去找最专业的心血管专家看。但从挂号、等待、就诊、检查这一漫长的流程中,随时可能发生致命风险。”丁邦晗教授分析,首先,普通门诊需要等待,一般至少等待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就诊,对于高危胸痛病人来说,意味着非常高的风险。其次,普通门诊缺乏必要的检查设备,无法第一时间快速诊断病情,通常需要开出检查单让病人去做检查,而急诊科可以实现床前检查,病人无需移动;第三,急诊科是一个团队作战,比如心肺复苏,单兵作战和团队的效率无法比拟。

肺炎、胃食道反流、焦虑抑郁、肌肉炎症等都可能引发胸痛。而心肌梗死是高危胸痛病因之一。


“以主动脉夹层为例,前24小时,每小时的死亡率是1%!”丁邦晗教授指出,即使高危胸痛患者不发生心脏骤停这类恶性事件,也会因为延迟诊断、延迟治疗而带来健康风险。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如果6小时内心肌得到有效灌注,梗死的心肌可以“复活”,心脏功能不会受到重大影响。所以“胸痛中心”建设要求之一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首次医疗接触”(即医生接触到患者的时间起点)的90分钟内要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高效的急救系统,才能完成高危患者的急救。”据悉,目前广东省中医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已经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广东省卫计委也在推动全省二甲以上医院建胸痛中心。

越年轻的胸痛越要警惕

“从这次事件后,我也在反思,医院的普通门诊该不该开胸痛门诊,其中的风险其实是非常高的。”

丁邦晗教授介绍,胸痛的病因有上百种,但普通人无法判断是否属于高危胸痛,因此首诊不应该去普通门诊,不是去找专家挂号,而应该去急诊科。

胸痛没有明显季节性,通常在季节变化时,或如世界杯期间,发生几率会出现上升。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年轻人的胸痛。

“越是年轻人出现胸痛,越是此前从没发生过的胸痛,越要引起警惕。”

“胸痛伴有出汗,烦躁不安,或者根本说不清楚胸部具体哪个部位疼痛,要高度重视。”

丁邦晗教授特别强调这两点。

目前关于中青年人猝死的新闻不时出现,丁邦晗教授特别指出,现在30-40岁左右的中年人胸痛并不少见,这类人的胸痛,死亡概率会更高。“因为相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年轻人或者中年人,身体没有代偿机制,心血管系统没有建立侧支循环,一旦发生高危胸痛,死亡风险更高。”

“没有无缘无故的猝死,只有未经发现的致死性病因。从急诊科医生的角度来看,任何人猝死都不‘冤枉’。”丁邦晗教授对于一些人漠视自身健康痛心疾首。“很多人对股票很熟悉,对自己的血管情况却一无所知,也不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甚至即使体检发现动脉硬化、动脉瘤,也不主动干预,根本不知道自己离死神有多近。”

“每个人都应该比对自己的银行账户更加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丁邦晗教授最后强调。

【记者】严慧芳  【通讯员】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