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常用的八大要穴,看过这些人人都能懂艾灸!

来源: 山西省中医院/sxszyy66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山西省中医院」

针灸科   赵婷婷



艾灸常用八大要穴



阳气之重要


1、阳气是生命的动力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像天空中的太阳,我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万物就缺乏生命力。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2、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先天之气,又称为元气,是生命的火种,藏于肾,又称为命火,命火极为宝贵。火种熄灭则生命终结,所以保护元阳之气、减少阳气损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奥秘。




阳气来源有二:


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

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养生必须养阳


《内经·灵枢》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讲:“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饮食无味,寝处不安……”。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春夏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春夏养阳”

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候要顺时而为,宜于养阳,也易于养阳;再者,春夏季节,人们活动增加,出汗增多,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而虚于体内,而人们又有食冷贪凉的习性,阳气易于消耗,养阳是必须的。




如何养阳?


养阳重要方法是艾灸,艾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植物,可以用温和灸,灸神阙、关元、气海、中脘、大椎、身柱、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点燃后悬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变部位,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




现代研究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可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痉挛症状;

★能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内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机体,

★艾叶中所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内,起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

★艾灸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巴细胞 的活动率,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

★艾灸还可增强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力; 增加心脏博动量,强心抗休克;

★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 虫、消炎;附子饼灸能温肾壮阳;隔盐灸能扶阳固脱。


灸法的作用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可调理亚健康状态。《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三里养先天之气,灸之可使元气不衰

在日本,三里灸又被称为长寿灸

传说,在古代的日本东京(古称江户),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之后,依照习俗,三河国的174岁的万兵卫第一个“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德川将军(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问万兵卫有何长寿之术。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德川听后,很是感慨,而三里穴这个长寿穴也因之脍炙人口,并进而日本人——“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的灸法保健习俗也就形成了。


祖国医学关于灸法治疗肿瘤的记载

《外台秘要》第23卷已有千金灸治疗瘰疬的方法,并说隔蒜灸适于“一切瘰疬在颈上”。

《外科正宗》应用艾炷灸治疗茧唇(唇癌),其记载为:“茧唇,初起即已成无内症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壮,贴蟾酥饼膏盖… … ”

《外科证治全书》有黄蜡灸治疗翻花疮(皮肤癌)的记载,“按溃疮日久,臭烂色黑,翻花起肛及不痛顽疮溃烂,用黄蜡拔毒最妙”;

明代张景岳认为“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极宜用灸。”


同身寸


一、神阙穴


变化莫测为神,阙指要处,穴当脐孔,是处胎生之时,连系脐带以供胎儿之营养,故又命蒂。名之神阙,是因胎儿赖此宫阙,输送营养,灌注全身,遂使胎体逐渐发育,变化莫测,因名神阙。

此穴属于任脉,又名脐中,脐孔

【功效】: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

多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午时灸最好,

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主治】虚劳和大病后的泄泻、便秘,腹痛,脱肛,中风脱证,产后尿储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



二、关元穴

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小肠的募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肝脾肾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遗尿,尿频,隆闭,脱肛,疝气,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

【保健方法】艾炙或按摩

温灸:强肾壮阳,有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议长期坚持使用,效果显著。

按摩: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三、气海穴

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两横指)


【功效】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

【主治】

虚脱、形体羸弱,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

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泻痢不禁等肠腑病症,

阳痿,遗精,疝气等男科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恶露不尽等妇科病

儿童发育不良


四、中脘穴

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

【功效】和胃益气,化湿和中,止吐

艾条炙可以促进胃肠动力,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主治】胃脘胀痛,呕吐,吞酸,呢逆,食欲不振


五、大椎穴

 属于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为诸阳之会


【功效】疏风解表,散寒,温阳,清心宁神,  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主治】艾条灸可治疗: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昏脑涨,低头过度引起的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

有显著退热效果,可预防感冒,哮喘,可增加淋巴细胞。


六、身柱穴

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为小儿百病灸点

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

《养生一言草》说:“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有虫气之小儿,可不断灸之,比药物有效”;

《针灸说约》:“身柱可治头、项、颈、背、肩疼痛,癫痫,暴怒以及小儿惊风”。


常为宝宝艾灸身柱穴,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哮喘。

婴幼儿胃体呈水平位,胃肌尚未发育完全,贲门肌较弱,幽门肌紧张度高,故哺乳后容易吐奶;又由于消化吸收功能未发育完善,故易患消化不良、泄泻、食欲不振、营养不良。

常为宝宝艾灸身柱穴,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统功能。

常灸身柱穴的另一个重要功效,是健全神经系统功能,对儿童急慢惊风、癫痫、小儿麻痹症、脑发育不良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功效】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

艾条灸可温补阳气,调和气血,促进儿童身长发育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头痛

小儿消化不良,吐奶,腹泻,食欲不振,夜哭,体虚易感

【艾灸方法】:

艾灸点燃后放于穴位上,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以局部潮红为度。

由于宝宝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灼热的程度,因此家长可将食中二指置于身柱两侧,感知艾灸的温度来调整艾条的高度。

灸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开始时隔日灸1次,灸治1个月后,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2次即可。

一般可在出生后3个月~6个月开始施灸,但也要根据儿童具体体质决定,体质较差的,可早灸、多灸,体质强健、营养又好的,可晚灸、少灸。


七、三阴交穴

 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功效】:调节肝脾肾经,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

 【主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月经不调,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冠心病,高血压,便秘,便血


八、足三里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

在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功效】:调节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补虚强身

 【现代研究】:可调节血压,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可预防脑血管意外,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

 【适应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不通,腹泻,便秘,体质虚弱

有较强的延缓衰老,养生保健的作用。

 【艾灸方法】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穴位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

 现代也常用温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穴位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长期应用。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赵婷婷,女,硕士研究生,针灸推拿专业,住院医师,201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擅长针灸治疗痛证、带状疱疹、湿疹、银屑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瘫、中风、失眠、耳鸣耳聋、月经不调、静脉曲张等疾病。



· END ·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请分享、转发给你的朋友看

亦可给我们留言
谢谢

山西省中医院

微信公众号ID:sxszyy666


长按|识别|二维码

▍图片:网络,如侵删,微信:gjx515702136

▍版权:山西省中医院,转载需授权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