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积极促进分级诊疗,完善大医院优先接诊基层转诊病人机制。
作者 | 孙杰
来源 | 北京日报
挂号排队、就诊排队、缴费排队,患者去医院看病总是费尽周折。近年来,本市不断完善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管理,通过“114”“京医通”等预约挂号平台的分流作用,大医院窗口排队挂号人群明显减少。
市医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完善大医院优先接诊基层转诊病人的机制,将专家号优先提供给基层预约转诊病人,医联体内基层社区医院通过家庭医生转诊挂号比例要达20%。
1
双向转诊模式让上万患者受益
井女士是西城区德胜社区居民,去年9月突然尿血,赶紧到北大医院,想挂泌尿外科医师梁丽莉的专家号,结果可想而知:一号难求。
后来,井女士来到家门口的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高凤娟,跟医生介绍自己病情,一化验血,发现个别指标呈阳性。高凤娟也没法确诊,于是就给井女士开了转诊单,很快预约上了梁丽莉的专家号。
化验、拍片、CT,一番检查后,井女士被确诊为肾结石。在北大医院碎石后,井女士又回到德胜社区观察、恢复。通过北大医院与德胜社区的双向转诊平台,高凤娟也能看到井女士的详细诊治情况。两周过后,高凤娟又为井女士开了复诊单,到北大医院复查。如今,井女士已完全康复。
这段看病经历,让井女士深深体会到双向转诊的好处,“节省人力物力,一点时间都不浪费,就能看上病。”她希望这种看病模式,能给别的患者提供借鉴。
像井女士这样的转诊情况,仅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就有6672例,平均每个工作日转诊25人。
早在2011年,北大医院就率先尝试社区——医院双向转诊系统新模式,首个试点社区就是德胜社区。如今北大医院已与德胜、金融街、什刹海、新街口、西长安街、展览路、首师大等7个社区建立起这种双向转诊模式。北大医院院长助理王平给出的数据是,去年这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转诊到北大医院的数量,合计已达13458例。
2
“绿色通道”缓解挂号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医院,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至今已有103年的历史。由于名声在外,医院现在日均门诊量1万余人次。想挂这里的专家号,经常是一号难求。
为推动诊疗模式创新,北大医院每年都向上述7个社区优先投放大量号源。王平介绍,北大医院出诊大夫,会为合作社区优先预留出一部分号源,提供专属号段,预约周期为7天。
居民如果身体不舒服,可先到社区医院首诊,由社区医生初步诊治,遇到疑难病情,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社区医生就可登录“社区——医院双向转诊系统”,查看北大医院7天内的专家号、普通号,选择相应的专业医生预约挂号,将患者转到北大医院。在系统里,只需填写转诊详情,如患者病史、初诊结果等,并注明社区转诊事由,如病情复杂、药品不全、病情危重等。
据了解,转诊操作只需两分钟就能完成。预约成功后,患者手机就会收到一个由系统发送的识别码及取号提示,患者只需按照预约时间,携带有效证件、凭识别码就可到北大医院取号就诊。
“社区医生和专科医生还能实现对病人信息的共享。”王平认为,这套“双向转诊”系统不光是要把病人转过来,最主要的是,转回社区医院后,社区医生也能看到专科医生的治疗方案,了解病人在上级医院做了哪些检查。有了这些信息,社区医生对病人的日常治疗就更有针对性。
3
医院社区转诊今年要加码
据北大医院的统计,按照科室划分,如妇科、口腔科、产科、内分泌内科、心血管内科等16个科室,每个科室给社区的号源平均在5000个左右。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琤琤说,北大医院每周开放给德胜社区的号源在150个至200个。不过,可能居民对转诊模式还不了解,这些优先投放到社区的号源,使用并不充分。
“去年总体使用率才24.6%。”王平介绍,就连使用率最高的妇科门诊,去年一共给社区放号4372个,实际预约号数也才2635个,使用率刚刚超60%。
尴尬背后,还是人们受传统就医习惯的影响,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仍倾向于到大医院就诊,甚至点名要挂专家号。
北京市医改办综合处处长隆学文表示,今年将保障基层转诊号源,建立完善大医院优先接诊基层转诊病人机制,把专家号优先留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这样才能真正把常见病‘放下去’,促进基层就诊,把知名专家资源留给真正的疑难病、危重症患者。”他说。
——大家都在看——
报名参会,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