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补,健康生活

来源: 南京市高淳中医院/njsgczyy



中国人素来有浓厚的“进补”情结。每年冬季来临,有的家庭,全家男女老少,人人进补,甚至“全家一方,共享补品”。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加上目前的保健品、滋补品市场空前地繁荣,人们对于购买和进食保健品、滋补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大有“全民进补”之倾向。然而,由于受到中医科学知识普及还不够全面、老百姓自己掌握的中医药学知识有限、一些商家不良广告的蛊惑、某些非专业媒体不负责任的误导等因素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进补、滥用补品”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进补者不但达不到期望中的进补效果,反而浪费钱财、有损自身健康。



进补误区一:补药无坏处,人人都可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晚辈看望长辈、节日走亲访友、平时相互串门、上医院探望病人等都会拎着大盒小盒的滋补品作为礼品送来送去。这些礼品中有价格不菲的高级人参、鹿茸、燕窝、雪蛤、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也有各种各样的保健品。人们将中药补品当作礼品相互馈赠,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吃补药只有好处,没啥坏处”,中药补品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种思想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中药进补”是我国中医药学积淀数千年经验所流传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有着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支撑、严格的操作规则限制。中医进补原则讲究“虚则补之”。身体虚弱、病后初愈、处于亚健康状态等情况的人,通过运用合适的中药调养,对症进补,能够纠正体虚、祛除病邪、增强体质、恢复健康。然而,身体不虚的健康者,脏腑、阴阳、气血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贸然使用药物进补,就会打乱原本正常的平衡,反而会产生阳盛或阴盛的病理变化。所以没有虚证的健康者,想要保护和促进健康,首先要学会自我保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平衡心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地选用营养食物来进行养生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自身健康。而不是盲目地进食各种中药补品,否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后悔莫及。



进补误区二:补药可自选,无需辨证型



 有些人认为,中药补品不比治病的中药那样有着严格的适应证,可以随意在药店自行购买,只要对着补品说明书使用就行。殊不知,补品本身就是药品,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是任何人、任何病症都可以任意服用的,一定要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根据进补者具体的身体状况,对症选购、适量服用,才能达到合理进补、不出差错、事半功倍的进补目的。



因为,体虚者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型,针对这些虚证可分别采取补气、补血、滋阴、壮阳、气血双补或阴阳双补等进补措施。情况比较复杂,不是一般的非专业人士所能轻易掌握;更不能一概而论,千人一方,滥用补药。所以,进补前必须要请有经验的中医师辨清体质,科学进补。


另外,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会遭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就不能一味地进补,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先选用药物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然后才可酌情进补。有些体虚多病者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正气不足,又有病邪侵袭和阴阳失调,此时必须扶正与祛邪结合,而不是盲目进补,只有综合运用调养方法,使邪去正复,才能恢复健康。



进补误区三:价格越昂贵,效果肯定好



有些人对滋补品的性质不甚了解,常常以价格的贵廉来区别补药的优劣和疗效的高低。其实,进补者只有药症相合才能补而有效,而进补效果与补药的价格毫无关系。只要对症,再价廉的补品也是优质补药;如果药症不合,虽是天价补品,也毫无效果。补品的价格只是反映了补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物以稀为贵”,而不是越贵越补。比如目前滋补品市场中的名贵补药冬虫夏草身价胜过黄金,只是因为它的货源稀缺和商业炒作、广告效应所造成的。而作为一味补虚药,上万元一斤的冬虫夏草的实际效果,与十几元钱一斤的枸杞子、麦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好比穿衣服,名牌服装与普通衣裳的最基本功能都是一样:保暖或遮体,有所区别的只是穿衣者的个人心态与感觉而已。



所以,虚证患者不应被补药价格的贵贱所迷惑,不要盲目地追逐名贵补品,而应做到“只选对的,不选贵的”。进补中药,对症才是硬道理。



进补误区四:经常用补药,可以少锻炼



现在有许多的白领阶层和事业有成的老板们,由于平时工作过于繁忙,抽不出空来运动健身,总是幻想能通过一些滋补品来弥补运动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状况,达到保健目的。当身体出现不适状态时,更是急于进补各种补品。这种“用进补代替日常锻炼”的想法未免太天真,肯定是行不通的。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所带来的保健效果是任何滋补品也无法替代的。而且,体虚进补者,只有配以适当的体育锻炼,营养补剂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平时缺乏运动者,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较差,代谢利用率低,吃下的补品,得不到很好地消化和吸收,甚至会因体质虚弱或进补不当而产生副作用。所以,运动与进补是保健养生的两种重要手段,运动可促进补效果,而补药无法代替锻炼。


生活中,有关进补的误区还有种种,就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