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讲节气养生(小暑)

来源: 安徽省中医院/ahszyy01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的第五个节气。2018年7月7日是小暑,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我国大部分地区从此基本都进入了高温阶段。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节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这一时期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来听听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周大勇的建议:


阳气随汗液泻出体外,导致机体虚寒内生,同时天气炎热,人们贪食冷饮会导致体内寒邪积累更重,因此我们在小暑时节应该祛除寒湿之邪,温补脾胃。我们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调养:

1情志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2养脾

中医认为脾有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喜燥恶湿。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它喜欢干燥一点。人体的肌肉、四肢依靠气血津液等物质来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有赖于脾。当脾不能提供四肢肌肉需要的营养时,就会患软组织劳损之类的病症。这时候,可以食服冬瓜、赤小豆、山药、薏仁、大枣、阿胶等具有淡渗利湿、健脾益胃补气养血之品以调节体液、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帮助脾减轻工作负担,让身体轻松抵抗长夏湿气,保护脾脏健康。


3起居

小暑时节,人们亦可晚睡早起中午前后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室内要有良好的通风;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增加抵抗力,减少中暑诱发的因素。夏季适宜游泳、散步、郊游等活动,能起到健脾、养生、生津之效。游泳健身运动,早在《诗经》中就有“泳之游之”的词句,游泳既能消暑取凉,又能从中得到乐趣与锻炼。专家建议,游泳要注意不要空腹游泳或者饭后立即游泳,而且游泳时间不要过长,以半小时为宜,下水前要做些适当的运动热身。


4饮食

夏天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营养消耗量最大的季节。人的睡眠较少,食欲也不佳,同时由于出汗多,易损耗掉大量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专家提醒:这段时期要注意适当“补充”,注意机体营养平衡和饮食卫生。在调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等作料,起到清瘟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的作用。夏天做菜可适当咸一些,因为出汗比较多,带走的盐分也多;另外,大量喝水也会冲淡胃液,所以,菜中适当多放些盐来补充盐分是必要的。季还可吃点生姜,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对心脏、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5疾病预防

痢疾,寄生虫,胃肠疾病。

传染性疾病:腮腺炎、水痘等。

天气炎热,警惕冠心病,心衰的发生。


6 养阳

大汗时避吹空调:很多人喜欢大汗淋漓时对着空调猛吹一通,殊不知,这样最伤阳气。遇凉气时,毛孔会突然关闭,寒气郁结体内,易造成暑湿感冒,出现发热、烦乱、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等现象。 

Tips:避免直吹空调,且室内外温度差不能超过7℃。平时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少吃冷饮、西瓜,以免损伤阳气。

避免运动强度过大:无论选择何种运动,切忌运动后大汗淋漓,否则容易耗气伤津。尤其是老人和小孩,以及体质比较弱的人应该避免在小暑天气里做剧烈的运动,这样会很大程度上损伤人的阳气。

Tips:每天应作息规律,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避免强度过大,可在清晨或傍晚至湖边或公园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游泳、瑜伽也是极佳选择,游泳可消暑健身,瑜伽可安神养性。

心静养阳:在炎热的夏天要静心,心静则阳守,汗液也会减少。要保持心情舒畅,睡眠要充足。

Tips:生活上不宜过于贪凉,不宜在露天过夜,也不宜在阴凉潮湿之地睡觉,不宜吃过多的冰冷食品,以免寒气困阳,出现不会出汗、头晕乏力、不思吃食等症。

冬病夏治:阳气不足的人,除了可从饮食、运动、情志等几个方面进行相关的调理,还可以采取贴敷治疗、艾灸等养生方法,逐步提升体内阳气,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



专家简介:

 周大勇: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会员、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安徽省中医院膏方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专业,中医急症、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方向。
 专业特长:从事大内科、呼吸内科及急诊医学、重症监护医学的临床、科研、教学35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及久治难愈的慢性咳喘等)、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在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诊治内科疑难杂症,冬病夏治、冬令进补、膏方进补以及调整亚健康等领域有较丰富的经验。主持或参加安徽省科技厅、教育厅、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科临床研究课题数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