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

来源: 晋中卫生计生/jzwsjbgs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月1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大楼会议室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有关情况。



主持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副处长成义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各位嘉宾,欢迎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主题是医疗技术能力和技术质量水平双提升。这也是我委举办的第三场发布会,前两场发布会的文字实录内容可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上查到。今天上午安排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进行了调研,大家应该有比较直观的切实感受。今天下午在同济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将请相关嘉宾和专家介绍情况,并回答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方面的问题,以及在调研采访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嘉宾。他们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女士;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李向东女士;

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先生;

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先生;

天门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徐必生先生;

湖北省普外科质控中心主任陈孝平院士;

湖北省心胸外科质控中心主任董念国教授; 

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新闻处成义。

下午发布会的流程首先由七位嘉宾介绍有关情况,然后再回答大家的问题。按照流程首先请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女士介绍相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

郭燕红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发展,在国家、省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家层面,“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和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了两个全覆盖,一个全覆盖是地域全覆盖,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立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二是专业全覆盖,覆盖了除预防保健科以外的全部二级诊疗科目。在省级层面,各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本地的特点和专科能力实际情况,开展省内专科能力建设,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均设立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省开展了县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实现了省、市、县纵向全覆盖。如今天发布会所在的湖北省,全省建立了国家、省、市、院四个层次的重点专科建设体系,是我们国家最早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省份。他们已经开展了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10个,而其中县级医院就有300个,在医疗机构层面,各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围绕着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的全过程,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麻醉、病理、影像等平台专业,以及儿科、急诊、康复等薄弱专业的快速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不断推进,多专业联合攻关,跨专业融合创新已经成为解决临床医学难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和建设,我国以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为核心的专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这样一个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从整体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出“四升一降”的发展趋势。“四升”即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不断提升,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一降”就是住院死亡率持续下降。以部分专科为例,比如说骨科专业,2013年到2016年,全国骨科治疗疾病难度系数的中位数从1.19上升至1.23,在技术难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医疗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2013年到2016年骨科专业中,低风险组死亡率从0.064%下降至0.042%,而且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在临床护理专业,2016年全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中位数和血流感染发生率的中位数分别为千分之0.52和千分之0.29,低于美国国家保险安全网公布的数据。以湖北省为例,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死亡率在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四年持续下降。而且湖北省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死亡率平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保持在较低的数值。应该说在医疗质量方面,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还是从专业层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二,关键医疗技术取得突破,在专科能力建设的带动下,我国在一些重点疾病和关键领域实现了突破,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今天上午,媒体朋友们在两家医院都看到了我们国家在很多技术层面取得的突破。比如,以妇科和心血管外科为例,从全国层面,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妇科专业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00余项,申请专利160余项。今天上午我们看到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开展的生育期宫颈癌保留生育的手术,在根治宫颈癌的同时保持生育功能。心血管外科领域,共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40余项,申请专利180余项,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诊疗团队整合了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等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团队,不断突破各种技术难题,在微创杂交技术治疗重症先心病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今天上午大家都到病房进行了参观考察,并看到了活生生的病例,大家可能对最小的患儿(心脏移植术后)活泼快乐的身影记忆深刻。应该说我们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已经能够为小到新生儿、大到老年人开展多种复杂的心脏手术,并成功完成了亚洲最小年龄、最低体重的心脏移植。

三是区域间的医疗技术能力也更加平衡。通过进一步加强专科能力建设,特别是省、市、县纵向专科体系建设,提高了省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服务能力的差距逐步缩小,省域内患者就诊率不断提高。在全国层面,2017年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2.5%,比2016年提升了2.1个百分点,部分省份县级医院医疗技术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专科能力水平显著增强,县域内就诊率明显提高。如湖北省,2017年湖北省县域内就诊率已经达到了91.43%,比2015年的84.9%提高了6.5个百分点,也显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在技术能力方面,通过加强县医院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以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建设为例,专科优质医疗资源得到了有序下沉。像目前二级医院的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技术检查设备以及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与三级医院的差距明显缩小。50%以上的县级医院已经可以开展脑血管造影以及冠脉支架植入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残疾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以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为核心的专科建设,促进区域和专科之间的平衡发展,持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努力。湖北省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资源水平明显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省级专科能力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湖北省医疗机构也有很多技术突破和亮点,今天我们和媒体朋友共同来到湖北省进行调研并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并深入挖掘和宣传湖北省的经验和成绩,在全国能够起到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

谢谢大家!

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李向东

尊敬的郭局长、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本次新闻发布会放在湖北召开。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省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围绕“建机制、搭平台、织网络”做文章,全面促进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双提升的做法和成效。

一、建立二个机制

一是建立专科服务能力提升机制。2005年我省率先开展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和重点技术突破。截止“十二五”末,共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8个,评选出省级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310个、省级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300个,在全省建立了国家、省、市、院四个层次重点专科建设体系。从“十三五”开始,省级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对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进行持续投入,推动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同时,我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中引入病案首页数据分析和DRG评价体系,引导医院从重数量到重质量转变。二是建立医院管理评价机制。自2011年开始每年对全省42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服务能力绩效评价排名,并在行业内公布。今年上半年对67家三级医院进行了DRG专项评价,评价重点在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安全和运行效率上。2014至2018年还完成了49家三级医院和20余家二级医院的医院评审工作,推动了医疗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建设。

二、搭建二个平台

一个是搭建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平台。运用DRG的方法从医院、专科、病种、医师四个层面对医院住院医疗质量、能力和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平台已联通所有二级以上医院,评价结果运用到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并为医疗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分析对标服务,提升医院科学、客观布局学科建设水平。另一个是搭建医疗服务智能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依法执业、诊疗、用药等方面的实时精准监管,发现超范围用药等问题进行事前预警提醒,保证医疗安全。同时,将监管记录与临床重点专科等评价工作相结合,体现事中事后监管的连续性,助推医疗质量的提升。

三、织牢二个网络

一是健全质控体系网络。我省成立了60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业覆盖所有一级科目和部分二级科目,建立起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各级质控中心在统一质控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健全分级诊疗网络。全省实现了分级诊疗“三个全覆盖”,即分级诊疗工作全省覆盖、三级公立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全覆盖、县级医院与上级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全覆盖。

通过“建机制、搭平台、织网络”,全省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量及技术水平双提升。我省在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疑难重症救治技术,以介入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以转化医学为代表的多学科理工融合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综合救治能力进入国内第一方阵,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今天上午各位媒体朋友在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也现场看到,例如:肝脏外科领域,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肝血流阻断法”等三项原创手术方式;妇科肿瘤领域,马丁院士开创的宫颈锥切手术。医疗新技术研发和运用方面,协和医院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便携式可视喉镜研发等,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我省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代表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武汉亚心医院是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其左心耳封堵手术总例数逾400例,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手术成功率达99.7%,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我省医疗质量也在同步提升。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约为1.23亿人次,出院人次数821.22万人次。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平均住院天数为8.7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危重抢救与手术质量稳步提升。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危重抢救成功率为99.41%,病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3.80%。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根据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全省新生儿住院死亡率以及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等重点病种住院死亡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死亡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省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更加注重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开创湖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得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院长胡豫

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很高兴再次跟大家见面。我以“传承创新 示范引领,打造双一流医学中心”为题,介绍我院学科建设和技术应用情况。

武汉协和医院是扎根汉口152年的老院名院,自1930年开展国内首创局麻胃造瘘手术,到50年代国际上首次阐明“日光性皮炎”发病机理,再到70年代国际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协和医院始终以技术创新践行“仁爱济世”的誓言,创造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诸多第一。近年来,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协和医院通过打造优势学科群,不断传承技术创新的优良传统。目前,医院已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5个,省级质控中心15个,在疑难重症、精准医疗、转化医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自身特色。

一、攻克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疑难重症救治技术我院在脑死亡心脏保护、边缘供心、围手术期机械辅助以及抗排斥等方面不断突破,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心脏移植“中国模式”。目前,供体冷缺血时间由常规4小时提高至6-8小时,为患者抢救生命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心脏移植范围扩大至3个月至76岁,分别创造亚洲最小年龄、最低体重(4.25Kg)和全球最高龄(76岁)等纪录。心脏移植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84%,高于71%的国际平均水平。心脏移植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在引领技术进步的同时,作为全省“大爱医心”单位,医院在各类慈善组织的支持下,近十年为心脏疾病患者减免费用达3400余万元,使高精尖技术惠及更多贫困人群。

二、引领以基因诊疗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技术

精准医学的含义就是要精确识别,找到基因、分子水平的发病机理,针对基因分子靶点实施精准打击、精确治疗。以血栓性病为例,我院基于中国人群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遗传学特点及危险因素研究,首次提出中国人群静脉血栓(VTE)的3种常见基因变异,并创建血栓病早期分子诊断体系,分子诊断率提高至38%。累计对10016名静脉血栓(VTE)患者进行分子诊断,为2125名患者制订个体化抗栓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血栓再发生。运用基因研究成果,开展高危人群的筛选,通过早期预防使静脉血栓在我院的发生率降至千分之6以下。

在难治复发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开展细胞免疫疗法(CAR-T)的临床研究,总体缓解率达到88%,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最长生存时间超过2年,并建立了适合中国人群的CAR—T治疗并发症的综合管理标准,为将来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

三、发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医学技术

充分发挥“双一流”大学医工、医理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开展解决临床问题的转化医学研究。以UE便携式可视喉镜为例,解决了过去插镜凭手感,成功率无保障、并发症高等问题。该技术先后获得中国、德国以及欧盟20余项专利。专利转化后的产品已销往全球3800多家医院,年销售突破1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3D打印技术、混合可视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综上所述,通过重点专科建设,促进了核心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整体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医院开展了以全国首例坐骨连体婴儿分离为代表的一大批多学科联合手术,展现了国家重点专科支持下的多学科蓬勃发展;2010年以来,牵头制订了血液病、糖尿病等领域的权威指南、共识15部;2017年,我院反映疾病疑难程度的CMI值1.32、反映诊疗广度的DRGS组数844组,两个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去年底国家领导人来我院考察调研,对我院工作给予肯定。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下一步,我院将以国医学中心为契机,继续秉持传承创新,示范引领,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协和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院长王伟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同大家见面。

我汇报的题目是“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着力医疗技术和质量双提升,打造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践行“严谨求实 开拓创新 一心赴救 精益求精”的同济精神,以118年“患者需求至上 倡导协作医疗”的信念坚守,跻身全国顶级医院前列。立足3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我院在临床重大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医获得感。

一、创新驱动临床技术发展,向世界发出“同济声音”

着力打造手术治疗基地和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探索中国人疾病治疗方案。

陈孝平院士首次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及安全切除大肝癌的理论,开创了“肝血流阻断法”“肝脏双悬吊术”“肝切除法”,控制肝脏手术出血,临床应用3万多例,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30%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创“劈离式原位辅助肝移植术”,为割肝救子的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圆梦。国际医学期刊《Nature》评价:“陈孝平教授团队对肝胆胰疾病的治疗做出了救世贡献,是国际肝胆胰技术改进和创新的领导者”。

我院马丁院士开创 “治疗宫颈癌新辅助方案”,根治宫颈癌的同时保留妇女生育功能,帮助宫颈癌患者圆“妈妈梦”。该成果被写入美洲国家癌症指南、欧洲妇科肿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和中国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

实体器官移植例数居全国三甲,肾移植例数全国首个突破6000例。规范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DCD肾移植例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开创婴儿双供肾整块移植的简化术式,完成婴幼儿供肾移植 117 例,受者最小6个月,生存效果良好。国内首个研制器官保存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有效延长了器官保存时间。器官移植系列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将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从70%以上降至5%以下。“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填补了世界空白。

二、临床研究助力质量持续改进,为攻克重大疾病贡献“同济智慧”

十年来,始终坚持打造微创、移植、急救、基因诊断、肿瘤等五大技术平台,医疗质量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广“宫颈癌防治工程项目”,建立我国宫颈疾病诊治规范及早期防治措施;发现了中国人11个全新的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精准标记宫颈癌高危人群;“分子剪辑”治疗技术能逆转癌变进程;自主知识产权抗癌新药进入3期临床。两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现胶质细胞在缺血脑保护的“主角地位”,提出脑卒中治疗三大新途径,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阐明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的规律和机制,提出脑出血微创技术标准化诊疗体系,主持撰写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南,已治疗数千例患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第59届美国血液病学会年会上发布全球首个采用两种CAR-T细胞序贯回输治疗难治复发B细胞血液肿瘤的临床研究成果,备受瞩目。成功治愈国内外280多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三、以质控中心为抓手,为提质增效提供“同济方案”

以20个省级质控中心为依托,打造同质化质控体系。其中,产科质控中心致力母婴健康,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医院感染质控中心成效显著,全省院感现患率、ICU院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率大幅下降。

以信息化为支撑,与省内47家基层医院组建“湖北省胸痛医生联动队”,实现了75%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基层医院首诊;建立65家基层医院组成的放射科联盟,24小时内完成远程会诊,“远程教育”云端平台提供多维度的质控培训;成立“中国肝胆胰专科联盟”,让病人足不出县,就可接受远程会诊。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同济医院的医疗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水平将在世界舞台发出同济声音,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同济力量!

谢谢大家。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徐必生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同道,媒体界的各位朋友:

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县域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定编床位1500张,辖区服务人口168万。近年来医院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具体做法是:

一、以病人需求为导向,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围绕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为代表的三大慢性疾病,成功创建标准版中国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正在通过认证之中,年底可望授牌。2017年,胸痛中心冠脉造影突破1500例,冠脉支架植入突破450例,其中急诊PCI超过140例,心外科在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帮扶下,成功实施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手术53例;卒中中心完成脑血管造影650例,支架扩张83例,动脉瘤夹闭72例,今年年底脑梗死溶栓可突破200例,远高于国家2%平均值以及高级卒中中心年80例的基准值。

二、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规范,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一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二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标准。三是省卫生计生委各临床重点专科评审标准;这些都成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标准、规范。

三、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近年来,医院先后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120多人,招收住院医师规培学生50多人,选送200余人次、业务骨干赴省内外以及台湾、新加坡、意大利、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医院进修培训,培养了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4人,省级国家级专业学会任职人员超过50余人次,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以病人为中心,创新医疗护理管理模式,提升医疗质量

医院先后开展以“依靠证据的诊断,身心伤害最小的治疗,确保安全的整体护理、疗效最大化的康复、以病人感受为主导的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本位医疗护理模式;以提高员工素养为核心的5S管理;以保障医疗安全、改善病人就医感受为目的静脉血栓栓症防治、加速康复外科、无痛医院、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6级认证等单项目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疗质量。例如结、直肠手术前后均不放置胃管,胃手术放置胃管比例由100%降至52%,髋关节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由48小时提前到20小时,几年来没有肺栓塞死亡病例发生。

目前为止,医院学科建设取得了1个全覆盖(市级重点专科全覆盖),2个规培基地(国家全科医师临床培养基地,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中心(中国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6个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静脉治疗、血液透析、老年病、新生儿、助产、PICC),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肾内科、急诊、重症医学、儿科、新生儿、耳鼻咽喉、临床护理、临床输血)的成绩 。2017年DRG组数居全省67家三级综合医院第17位;CMI在全省排第9位;标化死亡率0.335%,低于全省0.76%均值,由低到高排第15位;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36%,两次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先进医院称号,持续6年无重大医疗纠纷。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医院通过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为提前达到90%县域就诊率这一医改目标,提供了医疗技术与质量安全保障。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省普通外科质控中心

主任陈孝平

各位领导、各位同道,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代表湖北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工作情况。

一、湖北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情况简介

湖北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于2012年,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本人担任质控中心专家组组长。从2012年成立以来,质控中心工作得到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的高度肯定,并连续3年获得“优秀质控中心”称号。

在湖北省质控中心统一指导下,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全省范围内的普通外科质控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病质量控制会议、地市级医院普通外科专项督察、院士工作站、专家巡回演讲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督导与教学相结合,高端技术与基层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省内普通外科整体水平。

二、湖北省普通外科专科疾病质控平台建设

为使质量控制工作更加准确、精准,中心出台《湖北省普通外科基本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湖北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信息库》,目前已连通全省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形成了标准引领、数据支撑、专科管理与专病质控相结合的湖北普外科质控模式。

2017年,成立了湖北省肝胆胰外科研究中心,对接全省200多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通过建设相应软硬件、网络设施,收集各医疗机构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的相关数据,为肝胆胰恶性肿瘤疾病管理分析、卫生监管及管理辅助决策、肝胆胰恶性肿瘤临床及科研决策、肝胆胰恶性肿瘤分级救治体系提供了支持,同时提供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等更好的健康服务;有助于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和工作模式。目前,肝胆胰外科研究中心已有成员单位63家。刚才王伟院长提到在这个工作基础上,获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成立了前面肝胆胰专科联盟。

三、湖北省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提升情况

(一)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持续提升

通过建设,我省普通外科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省内三级和二级医院普通外科DRGs组数和CMI难度系数逐步增加;二级医院普通外科DRGs组数增加16%,CMI难度系数值提升15.5%,普通外科住院人数增长9.2%~11.5%,手术人数增长15.5%~21.6%,平均住院日下降0.78~1.03。以省内某地级市三甲医院为例,该地级市于2014年成立市级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并挂靠该三甲医院,并接受省级中心的指导和监督。3年来,在医疗资源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该医院普通外科医疗服务供给能力逐步提升,住院人数增加11.5%,手术人数增加了21.6%,平均住院日下降0.78天。

(二)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湖北省普外质控中心还重视专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普外科疑难危重疾病和常见病的诊治水平,以及创新性手术推广。以省内某地级市三甲医院为例,该地级市于2012年成立市级普通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并挂靠该三甲医院。近几年,该医院普通外科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能力不断加强,三四级手术比例由2012年的39.29%(2012年)上升至2017年的67.41%;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由2012年的3.7%下降到2017年的1.2%;抗生素使用率由2012年68.56%下降至41.39%,药占比由2012年33.45%下降至目前的29%。

湖北省普外质控中心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和实施。实现了基本医疗技术/手术水平和质量双提升。普通外科有几种手术,特别是腹腔镜肝脏手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腹腔镜甲状腺手术难度很大,期限很长,在县级医院发展比较慢,通过重点培训、督导以及考核,在县市级医院逐步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有相当难度的腹腔镜手术数量不断攀升,特别是肝脏手术、胆道、胃肠手术等复杂腔镜手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四、创新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国内国际影响力提升

湖北地区医疗院校较多,医疗临床科研实力雄厚。湖北省普通外科质控中心挂靠的同济医院普通外科具有国内领先的医疗临床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核心技术并成功应用,解决了一系列普外重要临床问题,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先后开展了肝胆胰外科几种手术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建立新的辅助性活体部分肝移植技术;肝脏外科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单机肝切除量位居国内第一。并开展一系列胃肠道手术及甲状腺手术。质控中心专家多次应邀于国际性大会进行手术直播和专题演讲。更重要一点,我们牵头和参与制定了国际、国内外科领域一系列诊疗指南、操作规范以及专家共识合计21部,本人参加的国际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南有5部,发布世界首个肝脏外科手术标准,极大的推动了国际、国内外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感谢国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卫生计生委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同时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湖北省心胸外科质控中心主任董念国

尊敬的陈院士、尊敬的郭局长,媒体朋友下午好,感谢大家对湖北省心血管外科医疗工作的关注,今天我重点汇报心脏移植、重症先心病外科方面“双提升”的成绩。

根据湖北省心血管外科质控中心2017年年度报告,全省现有38家医疗单位,独立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其中两家年手术量超过3000例,医疗服务的规模和布局合理。2017年我省共完成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1万多例,病种涵盖先心病、冠心病、大血管病、终末期心脏病等。年龄分布从出生后数小时的新生儿到85岁的老年人,总体手术死亡率1.19%,治疗效果位居全国领先行列。除常规直视手术以外,我省心脏大血管外科在小切口、杂交手术、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方面也有较多的开展。武汉协和医院2017年微创手术占全年手术的26.1%,现在治疗理念与治疗技术均与国际接轨,使病人以最小的创伤获得了最优的治疗效果。

在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方面,以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为代表,着力攻克心脏移植。近十年累计完成495例,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心脏移植数量全国第一,世界前列。近中期存活率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报道。同期完成全国大约40%数量的儿童心脏移植,围手术期存活率100%,五年存活率89.8%,引领了中国儿童心脏移植发展。

武汉协和医院创新了边缘供心理论,优化供心保护策略,突破冷缺血安全时限从国际标准的4小时延长至6到8小时,极大地提高了供心利用率。

创新多种终末期先心病心脏移植式,创造多项国际国内纪录,例如采用供心旋转术实施右位心心脏移植;联合侧枝封堵技术实施国际首例杂交心脏移植;通过扩大心包腔、改良腔腔吻合等技术完成亚洲最小年龄最低体重心脏移植。

建立符合国情的武汉协和心脏移植技术模式,规范受体评估,创新机械辅助方式,优化抗排策略,提升中国心脏移植的数量和质量。

另一个双提升特色表现在婴幼儿先心外科方面。先心病居全球出生缺陷首位,重症先心病外科是衡量心胸外科技术水平重要标志。近十年武汉协和医院提升了重症先心病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完成了先心病手术10184例,死亡率仅1.69%,其中重症先心病1722例,死亡率仅2.09%,且突破年龄体重限制,最小生后22小时最轻1.3kg,外科疗效满意。

同期突破病种限制,不仅实施高难度先心病手术,与国际全面接轨,而且提倡并实施将微创技术用于简单先心,将杂交技术用于复杂先心。

提出多种复杂先心术式改良,有效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中远期效果。

通过多学科协作在国内率先建立心脏畸形产前产后一体化诊治体系,现已常规应用,临床效果满意,显示出湖北省对新生儿复杂先心病良好的救治能力。

最后感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感谢省卫生计生委,感谢各位领导对湖北省心脏大血管外科质控中心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