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简述
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骨腔,一共有四对,分别是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即以鼻为中线,两侧均有4个。
每一个鼻窦内壁都有黏膜,窦口开口在鼻腔的外侧壁,作用是协助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并对发音起共鸣的作用。
鼻窦虽小,却非常容易出状况。
因窦口小,稍有狭窄或阻塞,就会导致鼻窦通气和引流障碍,而上颌窦因开口部位比窦底高,所以分泌物不容易排出去,容易发生感染和积脓;筛窦因为是蜂房样结构,不利引流,也容易感染。
这两处发育最早,所以儿童时期就能患病。
加上各窦口挨得很近,如有一个发病,就会累及其他窦腔(只有蝶窦,位置靠后靠上,单独开口,较少发病)。
鼻窦发炎还容易引发其他严重感染,如额窦前壁的额骨外板中含有骨髓,后壁额骨内板中通过的一条静脉与硬脑膜静脉相连。
所以额窦发炎时,还常常发生骨髓炎,并有发生颅内并发症的危险。
疾病简析
即我们常说的急性鼻窦炎。多因全身抵抗力下降,如过度疲劳、感受寒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环境不卫生等所致。
也可由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贫血、糖尿病、牙根感染等诱发。
急慢性鼻炎、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腔异物等鼻腔疾病因阻塞鼻道,妨碍鼻窦通气引流,也是引发急性鼻窦炎的常见原因。
急性鼻窦炎初起时与急性鼻炎类似,初期黏膜短暂失血,继而血管扩张充血,上皮肿胀,黏液性和浆液性分泌亢进,进而发展为化脓期,小血管出血,分泌物转为脓性,还可如前述引起骨髓炎、颅内并发症。
我们常说的慢性鼻窦炎即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非常常见,可单发一个鼻窦,也可多个同时受累。
如果各鼻窦均受累,不论是单侧还是双侧,都称为全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多因为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能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所以病因和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相似。也可由牙病等慢性病引起。
症状表现
因常继发于上感或急性鼻炎,所以全身症状加重,可出现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便秘、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和鼻塞、多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等局部症状。
不同鼻窦引起的头痛和局部疼痛有不同的特点。
全身症状轻重程度可有较大差异,有时可没有全身症状。
常见为精神不振、易疲劳、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局部症状包括:有黏脓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视力障碍等。
黏脓性或脓性鼻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头痛不一定会发生,即使有,一般为钝痛和闷痛,程度也不如急性鼻窦炎严重,嗅觉减退或消失多为暂时性,少数为永久性,视力障碍比较少见。
治疗措施
不论是急性鼻窦炎还是慢性鼻窦炎,都需要到医院,借助内窥镜、X线、穿刺等方法检查确诊。
急性鼻窦炎如果严重,还需进行穿刺冲洗,这些都需要在医院进行,药店能提供专业服务的,主要是确诊后的慢性鼻窦炎的保守治疗。
针对病因,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炎、抗过敏、促进黏膜纤毛传输、改变机体免疫缺陷,目的是为了控制感染、改善通气、恢复鼻-鼻窦生理功能。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口服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为医院治疗时使用。药店应在商品线中备有供局部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其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水肿作用。应凭医生处方销售。
主要为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表药物为克拉霉素。
使用剂量一般为常用量的1/2,疗程不少于12周。
其他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急性发作,按常规剂量使用,疗程不超过2周。也应凭处方销售。
如盐酸萘甲唑啉滴鼻液、呋麻滴鼻液等,能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但只应短期内(<7天)使用。
如标准桃金娘油胶囊,有助于黏液的排出。
对伴有变态反应的患者,可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
用于鼻腔冲洗,可有效减轻鼻粘膜和鼻窦口黏膜水肿,并可清除鼻腔痂块和分泌物、开放鼻窦口、改善鼻-鼻窦通气,从而促进鼻-鼻窦黏膜纤毛上皮粘液纤毛输送功能的改善,无毒副作用。
慢性鼻窦炎相当于中医学“鼻渊”等范畴,应根据不同病因和证型,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药物。
急性症状解除后,免疫力低者可适当选用蛋白质粉、氨基酸等来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