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讲故事】吴宗舜:重视整合医学的探索

来源: 人民医院/zzqrmyy0991

“面对患者的临床诊治难题,进行院级的多学科会诊,将目前医院属于不同的专科发展水平的技术联系起来,并主要从方向性和关键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整合,作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其后还要单独或与专科一起进行动态的观察与随访,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及解决问题中前进,持续为患者提供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最高专科水平和整合水平的医疗服务。”原副院长吴宗舜在7月11日医院举办的“听老专家讲故事”活动中道出了自己的晚年心愿。

耄耋之年,吴宗舜仍在不断探索医学发展之路新方向,他从“整合生理学”得到启发,想到了“整合医学”的概念。他认为,在专科人才和全科人才之外,医学越来越需要的是“整合医学人才”。

随着医学分科越来越精细,“大内科”“大外科”在医院的科室设置中被细化成各专科科室。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几十年不间断的参加院内外疑难病例会诊的经验,让吴宗舜对当前的医学模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几个经典案例的讲述,老专家吴宗舜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医59年来对“人”“药”“病”的思考。


关于“人”的思考

——采取有风险的治疗方案时 医生必须守在患者身旁



有一次,吴宗舜的一位老师得了丹毒、感染性休克。等吴宗舜在外科ICU见到他时,休克病情经过抢救已经有所好转,但其后他的左下肢丹毒不断扩大,从足部上升到腹股沟,并且左腿红肿、张力很高,出现了深筋膜综合征。需要紧急外科切开引流术和调整抗菌药物。

时任外科主任的戈小虎为他及时做了切开引流术。

治疗丹毒最有效的抗菌药物就是青霉素。但患者说过去使用氨苄青霉素到第7天时曾经出现药疹。也就是说使用青霉素有过敏的风险。吴宗舜请到时任皮肤科主任的石德仁前来会诊,与他探讨在这种情形下是否能使用青霉素。经过讨论,两人达成共识,在丹毒已经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使用青霉素。然后再次组织了相关专家进行会诊,最终确定了使用青霉素的治疗方案。治疗开始后,整整一周的时间,吴宗舜与急救中心的史宽一起每天24小时守在病房,随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周后,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当时吴宗舜已经69岁,他说:“在对一些危重症患者不得不采取有风险的治疗方案时,医生必须在床旁死守,随时观察病情变化,肾上腺素、激素、抗过敏药等急救用品都应准备在急救车上,放在床边,以应对突发状况。这是医生对生命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是每一名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关于“药”的思考

——最先进的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药



还有一次,有一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治疗时使用了当时市面上最先进的抗菌药物,但是效果不明显,改用青霉素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吴宗舜说:“我举这个例子,不是说青霉素是万能药,而是希望医务人员在用药时一定要明白,最新的、最先进的抗菌药物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的,对患者来说只有对号的药物,才是最好的药物。”


关于“病”的思考

——“此病”与“彼病”



曾经有一名自免性脑炎患者,出现癫痫持续状态,伴有精神障碍,在使用3种抗癫痫药物+2种麻醉药后病情好转,但每次只要停用麻醉药,次日患者就会犯病,屡停屡犯延续50余天。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患者停用麻醉药后出现的症状有没有可能和本病无关,而是麻醉药的戒断反应?随即便调整了停药方案,先停用一种麻醉药,3天后再停用另一种,这一次患者果然停药成功。

还有一例患者,发烧一周,胆囊扩大,具有典型的胆囊区病变特征,但急诊手术中发现患者的胆汁是清亮的。术后一周,患者不但高烧不退,而且还出现了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症状,科室请吴宗舜会诊,发现患者除发烧外,还有脾大及血细胞减少,考虑血液病,随即邀请血液科专家前来急会诊,紧急做骨髓穿刺涂片及活检,涂片发现有噬血细胞增多,提示存在噬血细胞综合征,遂告知家属患者有恶性肿瘤的可能,一周后病理报告为恶性淋巴瘤,取得了家属的理解。

在吴宗舜看来,不论是关于“人”“药”还是“病”的思考,都说明诊疗是一个系统过程,如果只从专科的角度出发诊断,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他认为,现代医学发展必须是双轮驱动发展:一轮是专科的发展,强调专科专病专项医疗技术的发展,没有专科的高度发展,就无法实现大型综合医院的现代化;另一轮是整合医学的发展,为了克服专科发展“隔行如隔山”的弊端,医院必须配有整合人才,发展医院的整合医学,在战略与战术上、在理论与实践中,形成多科协作的院级团队,即院级多科会诊,以患者为中心,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为患者提供最高专科水平和整合水平的医疗服务。

文/党办 巴亚尔

图/党办 马力克

排版/王黎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