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药品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药品的冷藏管理,主要是指针对一些治疗和疾病预防的药物,需要保持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保证质量的药物,一般情况下储存保持在2~10摄氏度,其中可能存在特色的药品需要保证在-20摄氏度以下保存。这些药品主要是包括是以生物制品为主,诸如其中的疫苗、血液制品等,或是一些用于生物诊断试剂等等。较之普通药品而言,冷藏药品同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生产、定价还是使用,都有相应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药品购置、销售和贮藏阶段,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管理,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药品质量和原有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药品作用失效。尤其是其中一些生物制剂,注射到人体中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出现种种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人体死亡,形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故此,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来看,在针对黑心疫苗事件中,卫生部联合其他部门明确声明,对于存在疫苗经营问题的情况,应加强各个省市地区对疫苗生产和流通的监督,尤其是应该高度重视冷链疫苗管理,以此来确保疫苗原有效益,维护药品市场稳定。
药品管理的温度划分
1、冷处
医院在药品管理过程中,冷处温度划分规定在2~8℃之间,这样有助于冷处温度环境、生物制品对药品贮藏保管的要求保持一致。冷处温度范围设定为2~8℃以后,对本身需要冷处贮藏保管的药品不会造成影响,同时使实际工作的一些繁琐操作得到简化。此外,还需要冷冻贮藏保管的药品,一般情况下冷冻贮藏的温度不能低于零下5℃。
2、凉处(包括凉暗处、阴凉处)
在医院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把冷处温度范围规定为0~20℃,同时应该避光保管。在医院药品管理中,需要置于阴凉处贮藏保管的药品数量较多。其中,西药共有253种,中成药共有115种,总计360多种药品。包括放在凉暗处贮藏保管的95种药品。但是大多数医院都未设有阴凉处,导致部分药品贮藏保管的温度不当,留下药品变质等问题。
3、常温
《中国药典》中把常温划分在10~30℃之间,在该书“凡例”内有所阐述,凡是贮藏项目没有规定贮藏温度的视为常温。其中,中药饮片及中药材主要来自大自然,对于大部分来自天然的药材来说,在适当低温的环境中贮藏保管,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但是部分药材必须要贮藏在超过10℃的温度中,造成普通药材、中药饮片不适合低于10℃,即为阴凉处的贮藏保管环境。所以,医院药品在贮藏保管过程中,应该根据GSP的相关规定将常温的温度设定为0~30℃。
加强冷藏、冷冻药品的冷链管理
冷链管理是指在药品流通整个过程中,对冷藏药品、冷冻药品的一种链条管理,一定要在冷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保证药品冷藏、冷冻的效果。曾经有报道指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长途运输疫苗车辆进行检查,发现运输过程中没有使用冷链车,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复批。该起事件给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带来了严重警告,应该重度重视在运输期间药品质量的管理。
加强药品管理的策略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监管力度
应构建更加完善的冷链药品管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监管部门监督力度,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进一步规范药品管理市场。诸如,通过引进先进检测和管理技术,自动测量和记录,为后续药品管理提供丰富的理论数据参考,重新规范药品监管市场,致使冷链药品管理整体规划,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防止药品管理出现问题。
引进先进技术进行药品管理
在冷链药品管理中,现代企业应明确当前市场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活动,引进先进的RFID、GPS以及专用医药冷藏箱等先进技术,通过对药品温度和湿度的实时监控,记录药品管理数据,确保药品管理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药品。
促使第三方冷链药品管理规模化发展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药产业相应的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能够保证市场稳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冷链药品管理,促进第三方冷链药品管理规模化发展,更加规范整合冷链药品管理链条,构建更加完善的冷链药品物流体系,更加规范化发展,降低冷链药品运输管理成本,提升药品质量。与此同时,已经加强冷链药品管理规范和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要求和操作规范,进一步规范我国冷链药品管理,提升冷链药品管理水平。
加强冷链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规范冷链药品在运输过程的使用工具;
② 建立冷链药品周转库;
③ 确定冷链药品的操作流程, 制定工作标准;
④ 严格要求记录冷链药品质量管理的工作情况;
⑤ 加强冷链药品质量管理期间的监管工作。
冷链药品管理成效高低,直接影响到药品管理质量,实现规模化经营管理,规范冷链药品管理市场,相关质量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应进一步提高冷链药品管理重视程度,寻求合理改善措施,确保药品质量。
热门平台推荐:医药供应链联盟
微信号:cmsu168
热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