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测血糖最好?看完这篇就懂了

来源: 连锁药店网/lsyd188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血糖总是在不断变化中。 

医生常常要求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但糖尿病患者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我每天要测几次血糖?为什么我要测这几次血糖?


大家可别小看了测血糖的时间,测少了次数或者测错了时间,不能掌握真正的血糖情况,当然血糖就不好控制啦。

血糖多变,但有规律

要搞清楚测血糖的时间,首先,我们要知道血糖的变化规律。虽然我们的血糖常常处于变化中,但也有相应的规律可循。

一般规律

血糖的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较低,而餐后血糖升高。健康的人的血糖,无论是空腹时还是餐后,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不大。

最低点

一般来说,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一般凌晨血糖不低于 3.3 mmol/L。 

随着体内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水平的升高,血糖也逐渐升高。健康的人的空腹血糖应在 3.3~6.1 mmol/L  的范围内。

最高点

餐后 0.5~1 小时的血糖值往往最高,健康的人一般在 10.0 mmol/L 以下,最多也不超过 11.1 mmol/L。

然后血糖逐渐下降,健康的人餐后 2 小时血糖会下降到 7.8 mmol/L  以下

所以,参考上面的血糖变化规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常常设定为空腹血糖 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 < 10.0 mmol/L。

当然,根据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不同,这个控制目标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具体个人的目标,需要咨询医生来确定。

监测血糖,方案不同

一般而言,糖友们需要利用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的监测。血糖监测的目的是获得真实的血糖情况,所以,监测方案,包括测量时间和测量次数都有讲究。 

具体的监测方案需要咨询医生,请医生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和治疗方案确定。 

这里,血糖健康百科(微信号:tangniaobingys)给出常见的血糖监测方案,供大家参考:

1. 一般而言,对于吃口服降糖药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周监测 2~4 次空腹或者餐后 2 小时血糖;或者在就诊前一周内连续监测 3 天,每天监测早午晚餐前、早午晚餐后 2 小时和睡前血糖。

2. 对于用基础胰岛素的 2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监测空腹血糖。

3. 对于使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需要监测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如果空腹血糖达标了(4.4~7.0 mmol/L),还需要监测餐后血糖。

4. 对于使用餐时胰岛素的患者,需要监测餐后或者和下一餐的餐前血糖。

5. 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频率有不同的模式,可以参考:

 

强化血糖监测模式:包括三餐前 + 三餐后 2 小时 + 睡前 + 必要时,适用于住院需要确定血糖管理方案,对血糖管理方案调整较大时,低血糖风险发生较大时;

餐后血糖监测模式:三餐前 + 睡前 + 必要时,适用于血糖控制以及比较好,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没有达标,或者对饮食方案做比较大调整的患者;

早餐前 + 三餐后 2 小时 + 睡前 + 必要时,适用于晚餐前应用预混胰岛素的患者,需要了解是否有凌晨和空腹低血糖风险时;

简化血糖监测模式:早餐前 + 睡前 + 必要时,适用于总体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血糖管理方案稳定的患者。

6. 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低血糖症状(比如有饥饿感、头晕、心慌时)、剧烈运动前后,饮食调整较大时应该及时监测血糖。


许多糖友十分关心自己的血糖升高的情况,而对于低血糖,却不是十分了解。

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很危险,这 10 点一定要了解

真相一

不同人的低血糖诊断标准不同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和没有糖尿病的人比起来,危险更大。

所以,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

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是血糖<2.8 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3.9 mmol/L 就是低血糖。

真相二

低血糖常比高血糖更凶险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都比较清楚,也非常重视。相比之下,对于低血糖的严重危害却往往不够重视。 

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快速和凶险。 

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的,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小时来计算的:

轻度低血糖,可能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

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老年人低血糖,还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

慢性低血糖,可降低认知能力,导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所以,低血糖更加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真相三

饥饿感 ≠ 低血糖

许多糖尿病人都以为一旦肚子饿,就是低血糖了。特别是发作过低血糖的朋友,知道低血糖发作的难受,这时候常常忙不迭地开始吃东西。

其实,这样的处理是不对的。

因为,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身体缺乏胰岛素或者对胰岛素利用不好,葡萄糖被细胞所用,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

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应该做的是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高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真相四

低血糖不一定都有症状

当血糖低于正常时,有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症状,有些患者症状轻微,有些患者则完全没有症状。 

有些糖尿病人,低血糖发作时没有任何先兆,不饥饿难受也不心慌手抖,他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昏迷状态,非常危险。 

「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如某些脆性糖尿病患者),其原因可能与机体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

为了预防「无症状性低血糖」,刚刚提到的这些朋友,一定要记住这 2 点:


加强全天候的血糖监测;

血糖控制不要过严。


真相五

低血糖可能有多种表现

发生低血糖的时候,不仅仅是大家熟悉的饥饿、心慌、手抖等,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会有差别。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不好好喝奶、容易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不集中,噩梦易惊、遗尿等,由于症状不典型,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家长就要多多留心了。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等。 

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要么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要么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言语行为反常、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或「癫痫发作」。

真相六

导致低血糖的原因很多

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很多。 

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用量过大、用药后没有及时进餐是常见的原因,过度控制饮食、运动量过大、空腹喝酒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低血糖。 

所以,糖尿病治疗讲究饮食、运动、用药的规律和相互配合,这也我们常常强调每个人的治疗方案不同,不能随意加药、换药的原因之一。

有些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常常出现进餐后期(约餐后 3~5 小时)发生低血糖,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

真相七

「中药」治疗也有低血糖风险

在很多患者看来,中药比较安全、没有毒副作用。 

但实际上,目前药店里销售的中药降糖制剂大都「名不副实」,里面往往掺有降糖西药。 

如果糖友们对此不了解,随意加大用量,就很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尤其对于年纪大、消瘦、患病时间长、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是如此。

真相八

人对低血糖的感受值可能变化

正常情况下,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一般当空腹血糖高于 3.9 mmol/L 时,可以判断为没有低血糖。 

但是,长期高血糖会使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升高。长期高血糖患者,在治疗时如果一味用「猛药」,使血糖下降速度快,常常血糖还没降到平时诊断低血糖的血糖水平,就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状,我们称之为「低血糖反应」。 

当然,随着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血糖下限值也会随之下降。 

点击查看文章:低血糖反应怎么处理?

真相九

低血糖有很多「兄弟姐妹」

虽然我们常说「低血糖」,其实涵盖了三种不同的情况,即低血糖、低血糖症、低血糖反应,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格加以区分。



注:低血糖的血糖水平以糖尿病患者为准。

这就再一次说明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而且,我们在监测血糖的时候,不单单是要看血糖值是多少,血糖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也很重要。

真相十

发生低血糖,吃干粮不如吃糖

当低血糖症发生时,如何快速救治是很重要的。

对低血糖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正确的做法是,迅速吃一些糖块、果汁、蜂蜜等「单糖」食品。因为这类食物中的糖可以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从而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

而馒头、饼干等淀粉类食品,属于「多糖」,需要在体内经过逐级代谢分解变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起效比较慢。

特别对于吃了 α-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一定要补充单糖(如葡萄糖、蔗糖),因为 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如馒头)的吸收,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了解低血糖,能够帮助糖友们避开控糖道路上的一些误区。快快分享给你关心的人吧,危急时刻,科学的应对方法能帮上大忙。

最后,希望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有用,快快分享给自己关心的人吧!

▍来源:血糖健康百科

本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连锁药店网不对其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推荐阅读

1、网上卖假药,快递发全国,这次为家人转了!

2、疫苗事件后,每个人都该知道的 7 个答案!(附查封疫苗品种名单)

3、别再迷信送鸡蛋的促销活动了!不送鸡蛋一样实现销售翻一番的目标

4、藿香正气水,又惹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