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中暑的治疗与预防

来源: 温泉计生你我她/WQJSNWT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不良的指征,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

致病因素

主要致病因素: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诱发因素: 过度疲劳、未热适应、睡眠不足、年老、 体弱、肥胖。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1)热射病: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体温调节失调所致。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开始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2)热痉挛:大量出汗导致体内钠、钾过量丢失。肌肉痉挛,伴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和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以腓肠肌为重。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楚,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脑部暂时供血减小而晕厥。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血压暂时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诊断标准

轻症中暑,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种类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这三种类型的中暑,热射病最为严重,尽管迅速救治,仍有20%~40%的病人死亡。

中暑治疗

(1)停止活动并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脱去多余的或者紧身的衣服。

(2)如果患者有反应并且没有恶心呕吐,给患者喝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3)让患者躺下,抬高下肢15~30cm。

(4)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5)如果30分钟内患者情况没有改善,寻求医学救助。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开放气道,检查呼吸并给予适当处置。

(6)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体外降温无效者,用4℃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1000~2000ml静脉滴注,既有降温作用,也适当扩充容量,但开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7)必要时,需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8)加强监测和对症治疗。

中暑预防

(1)改善高温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供给含盐清凉饮料,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

(2)宣传防暑保健知识,遵守高温作业的安全规则、制度,工人工作时穿着导热系数小且透气性能好的工作服,并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

(4)对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入署前体格检查,如有属于高温作业禁忌症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