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秋了,有感觉吗?一年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秋所代表的换季最容易被人忽视,也最没有感觉。古人都会感叹,“睡起秋色无觅处”“一宿秋风不觉凉”,也找不到秋天的感觉。
立秋是24节气的第13个节气,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8日前后。“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以后,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天是果实丰收的季节。
节气三侯
初候凉风至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以后,天气依旧会热,许多人还习惯照着夏天的活法过日子,喝冷饮,吹空调,吃冰西瓜……等到九月十月天气渐冷,毛病就出来了,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有人发胖,有人感觉身上没力气。这都是“秋行夏令”的结果。
立秋之后的一个月,是初秋,这时候养生的重点在哪呢?四个字:补气祛湿。
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中医所说的“长夏”,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特别影响您健康的现象,叫做“湿气及体”——空气中的湿气往下走侵袭人体,而人体内原有的湿气也不容易排出,反而有蓄积往下走的趋势。湿邪一旦在人体盘踞下来,就会“恋恋”不去,很难清除。所以这时您要抓紧祛湿。祛湿需要能量——人体的“气”。但刚从一个夏天的暑热中脱身,我们的气多少有点亏虚,所以这时候要想法补一补,给身体加油。
从立秋到处暑,是初秋的前半个月,这15 天的重点是补脾气,祛脾湿。
从处暑到白露,是初秋的后半个月,这15 天的重点是补脾兼补肾气,清利下焦湿气。
立秋时节的食方:补气黄芪粥
立秋时必须得补一补,冬天才好过,不容易怕冷,也不容易生病。体虚瘦弱的人,可以吃十全大补酒糟鸡。其他的人呢,也最好吃些补气的食物来帮帮辛苦一夏的身体。
立秋之日还在三伏天之中,以前推荐大家在三伏天补气用的黄芪粥,这时一定要喝。
黄芪,有点偏温性,有时会让人上火。但惟独在三伏天和立秋后的长夏,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这是惟一一个可以放心用黄芪的好时候。在其他的季节,您还真的要斟酌一下自己的体质,气虚的人用比较合适,而阴虚有内热的人就要谨慎。
立秋时候用黄芪,配上大米煮粥是最好的。大米也是补气的,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作用,效果比直接喝黄芪水要好。黄芪煮粥味道也不错,有淡淡的甘味和豆浆的香味,全家人都能喝。黄芪粥虽然带甜味,对糖尿病人却很适宜,还有降血糖的作用。
补气黄芪粥做法一
原料:2 人份5 天用量:黄芪 300 克,大米 500 克
做法:
1. 将黄芪,加10 到15 杯(普通的马克杯一杯水约300 毫升)清水浸泡半小时,连水一起烧开,中火煮30 分钟,将药汁滗出备用。
2. 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 分钟,再次滗出药汁。
3. 重复第二步的过程。
4. 将煮过的黄芪药渣捞出扔掉。将三次煮过的药汁混合,放入冰箱保存。
5. 每天早上取五分之一的黄芪水,加入100 克大米,加适量水煮成稀粥即成。
补气黄芪粥做法二(懒人做法)
原料: 2 人份1 天用量:黄芪(柳叶片) 60 克,大米 100 克
做法:
1. 黄芪柳叶片用清水浸泡一晚。
2. 加100 克大米一起煮成稀粥。
3. 食用时将黄芪药渣捞出不要。
功效:
1. 扩张血管,降血压,防治中风和高血压。
2. 固表止汗,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
3. 促使皮肤疮疡中的脓毒排出。
4. 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
5. 健脾益气,适合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体虚人进补,以及大病初愈的调养。
6. 调理气虚型肥胖(一动就爱出汗,上楼气喘吁吁,腹部虽然胖但一按能按下去,肉是松软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