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年间,一日晨,皇帝赵祯觉两腮发酸且隐隐作痛,对镜发现肿胀,急召御医,御医诊为痄腮,乃是风湿病毒之邪所致,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不料几日后病情渐重,症见恶寒,发热,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张口困难,各御医惊乱而举棋不定,会诊各执己见,上大怒,急下诏贴皇榜寻天下名医。道士赞宁用赤豆若干研细末,以蛋清调成糊状,美名万应鲜凝膏,三天后帝愈。
帝询问此神奇膏药为何药,赞宁答道:无他,唯赤小豆也。 这个故事记载于宋《朱氏集验方》中,从中可见赤小豆之神奇效果。
赤小豆
此豆赤色而小,故名赤小豆。
本品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即收之。可豆芽炒菜,可煮可炒,可作粥饭、馄饨馅并良也。
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后者全国均有产。秋季果实成熟而未开裂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晒干。赤小豆被李时珍称为心之谷。红豆富含淀粉又被人们称为饭豆。
本品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功于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主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赤小豆在《神农本草经》记有:主下水,排痈肿脓血。赤小豆南方心火之色也,故独入之。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心主血也,故主疗如上。小肠者,即受盛而与心应者,故亦能利之。《长沙药解》言本品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热,止血而消痈肿。
赤小豆性善于下行,通利水道,使水湿下泄而消肿,故适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可单味煎服。其消肿功效甚着,痈肿疮毒常见。《药性论》云本品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不过三度差。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瘥。痈由邪毒壅聚致气血凝滞而引起,见患处红肿热疼,化脓时肿势高突疼痛加重。本品对痈肿疮毒之证,无论其内痈外痈,但见红肿热痛证属阳性者,可加入赤小豆。本品质重沉降,内服对于身体下部之痈肿疮毒效速,可引药直达病所。如痔疮、肛瘘之肿胀疼痛,可以赤小豆当归散;足患疮毒时易发生肿胀,足负重而循环差,湿性最易下流,见痛、热可重用赤小豆,酌加金银花、地丁、车前子等。
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红小豆煮汁食之通利力强,消肿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则令人黑瘦结燥。清代名医陈士铎有言红豆能疗饥,而不能利水去湿,功用与赤小豆迥别,赤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
赤小豆有利尿作用,赤小豆色红,红色入心,赤小豆入心和小肠经,可把心经之火经过小肠通过尿液排泄出去,女性尿道炎可用赤小豆30克、扁蓄6克、瞿麦6克熬水喝(赤小豆熬之前泡一下)。水肿患者适合用赤小豆,心火不足会引起水肿可用20克赤小豆、3枚红枣、15克枸杞子、30克山药熬汤凉吃。赤小豆还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通乳,但只对血脉不通有效。乳房胀疼但是乳汁不出可用赤小豆120克熬粥。
湿气分外湿和内湿。外湿来源于气候,如沿海城市者体内多湿气。内湿主要来源于脾虚,不能运化食物,堆积体内成湿气。祛湿要温,湿气性属阴寒,寒者温之,温法是治疗湿气的大法。可赤小豆和薏米性微寒,用只有用炒薏米才行。
赤小豆和薏米可加姜,能中和寒性。久坐之人易生湿,祛湿还要理气,白天可经常来回走动。
三则抄录如下:
产后浮肿:赤小豆100克煮烂食用。
慢性肾炎水肿:乌龟肉、赤小豆煮烂,不放盐,1日内分次吃完。
关节炎:布袋装入赤小豆,赤小豆袋放入微波炉烤热2分钟,关节热敷。
赤小豆多为种植,其呈长圆形而稍扁,一端稍大一端稍细,表面紫红色,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线形突起,其中间凹陷成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坚实,内有乳白色子叶2片,嚼之有豆腥气。饮片有打碎用者。
赤豆又名饭赤豆,形状比赤小豆粗而短,呈矩圆形,表面红棕色。种脐线形而平,中间无凹陷,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本品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紧小而赤黯色者”为赤小豆;“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为赤豆。红豆较圆,赤小豆细长而扁。煮后红豆软赤小豆较硬。现今两者均作赤小豆药用,但传统认为以赤小豆疗效为佳,红豆则供食用。
伪品相思子为豆科相思子的种子,其有毒不可代赤小豆入药。相思子表面一端朱红色一端黑色,平滑有光泽。
以身长、饱满、体重质坚、色紫红而微有光泽者为佳。采购时注意干湿度、有无虫蛀。
元《饮食须知》中赤小豆花又名腐婢,花有腐气,故以名之,能解酒毒,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8@163.com(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