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 | 立秋高温不"下线"!一份高温职业病防治指南,送给高温下的"逆行者"

来源: 山东卫生计生/sdswsjsw

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8月7日21时30分34秒,

迎来今年的立秋节气

立秋这个节气,

曾有一句与它如影随形的民谚: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这句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6日下午,刚刚度过了3天没有高温预警的日子,山东气象台就结束了这个“空窗期”。


预计8月7~11日,聊城、德州、菏泽、济南、泰安、莱芜、济宁、枣庄和临沂的部分县(区市)最高温度可达35℃,局部地区可达37℃,其他地区32~34℃。为此,山东省气象台于8月6日16时00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而今天——立秋当天的气温,

依旧热到怀疑人生。

当高温来袭的时候,我们总躲进空调房享受清凉。

但是,有这样一个群体,纵然是高温炙烤,纵然是大汗淋漓,他们迎“热”而上,不曾退却,他们就是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员快递员、冶金工人、消防员……他们是高温下最美的“逆行者”。

今天,我们要为高温下最可爱的“逆行者”们送上一份指南,教您如何避免高温职业病。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在高气温合并高气湿或在强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哪些工种属于高温作业?

(1)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这些生产场所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


(2) 高温、高湿作业:其气象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例如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车间气温可达35°C 以上,相对湿度常达90%以上。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可达30°C以上,相对湿度达95%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容易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


保健措施

高温职业人群要选择合适工作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并缩短作业时间,加强轮休,及时供给含盐饮料和补充营养。


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缩调节功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 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 统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患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 作业。


个人防护高温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


高温职业病及其防治措施

1.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作用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轻者出现面色潮红、发热、乏力、头晕、胸闷、心悸、恶心、血压下降;重者(重症中暑)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甚至引起死亡。中暑按照发病机制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类型。

预防措施

饮食方面,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黄瓜等。

中暑的治疗

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 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不必调离原作业。若因体弱不宜从事高温作业,或有其他就业禁忌证者,应调换工种。

2.职业性皮炎

生产劳动中,由于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理、生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皮肤及其附属器的疾病,称之为职业性皮肤病。

防治措施

主要是改善生产环境、改进生产设备、减少环境(尤其是生产车间)污染;夏季在有粉尘、有机溶剂、酸碱等作业环境工作时,必须按照规定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穿着长袖工作服、佩戴呼吸防护用品,并做到彻底清洁身体后离岗;在存在紫外线或者露天作业时,应该做好皮肤防护;当有机溶剂、酸碱沾到皮肤上时,应该用流动清水清洗15分钟,并及时就医。

3.密闭空间中毒

密闭空间作业主要有三类:烟道锅炉等密闭设备;地下室、地窖等地下密闭空间以及储藏室、冷库等地上密闭空间。在炎热的夏天,一些存在有毒物质的设备故障发生率也比平时大,如果个人不注意防护,很容易发生职业性中毒、缺氧、燃爆等危害。


防治措施

从事密闭空间作业时,一定要注意换气通风,根据工作场地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检测与防护器材,对密闭空间进行氧气、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气体检测等。

祝您健康

长按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微信号:sdswsjsw

资料来源:济南市疾控中心官方微信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