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未杂谈】读书,定额管理益处多

来源: 温宿县人民医院/wsrmyy

据报载:一次,一些红军将领来到斯大林的住处,看到他桌上堆满了书刊,惊奇地问道:“您有时间读这些书吗?”斯大林微笑着说:“我也许还是这么忙,但是,无论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读五百页……这是我的定额。”当红军将领们对斯大林的学习精神表示赞叹时,斯大林谦虚地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是我在监狱里和流放中学会的,你们看现在书已经堆满了,但是我要迎头赶上。”这是斯大林坚持完成读书定额的一个故事。

 读书要有定额吗?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名人、学者、发明家,都是酷爱读书,为自己规定了读书定额的。革命烈士孙炳文当年曾读过一本五百二十六页的德文书籍,他的卷首写着“……自今日起,每日至少读此书十页,虽星期日不以废”。王若飞同志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他的作息时间表上,早、午、晚安排了三段读书的时间,合起来有四小时。新闻界前辈邓拓同志介绍过他的读书经验是:“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不多,一年十二个月,就有二十四本书了。”

还有是从质量上为自己规定读书定额的,即读得透、消化尽。著名翻译家林纾,为了写出漂亮的文章,读书最讲究质量。他用了八年时间读《汉书》,又用八年时间攻《史记》。常常把一篇文章铺在桌子上,每天读一遍,读了又盖住,探索文章的精华,而后才换另一篇读。宋代的朱熹也说:“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他总是一书反复读,读通后才换另一本。革命老前辈谢觉哉同志提倡“每天都要抽一点子时间读书,抽半个小时也好。”谢老说:“读书主要是为了获取基本知识”,强调读书要有重点,要弄懂,用脑子想,要“攻书”。他说:“所谓攻书,就是读书要用心,把不懂的弄懂,不清楚的搞清楚,而且要把书中不对的地方识别出来,明白它为什么不对。不要走马观花,走马观花书中的好东西是学不到的。”谢老还说:“每天那怕认真读半个小时,有个把月时间,词牌子也好,诗词格律也好,其他另的什么问题也,都能攻下来。”这的确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有没有读书定额,其学习进度、质量和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谚语说:“藏书不读,等于无书。”没有定额要求,缺乏明确目标,高兴了随便翻上几页,一曝十寒,忙起来就把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原谅自己,明天再看吧,明天又有明天事情,结果一本书,数月过后仍然停留在第三页。而有了读书定额,就可以统筹安排,形成制度,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防止不求甚解或消化不良,避免犯古人告诫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毛病。那种一目十行,“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是学不到真本领的。

读书定额订得再好仍然是纸上的东西,关键在于自觉地严格地身体力行,关键在于时不我待,像一个饥肠辘辘的汉子,进到面包房,就扑在热面包上一样,贪婪地咀嚼。要像斯大林坚持完成读书定额那样,有一股韧劲,持之以恒,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现代社会,让许多人迷恋于网络,迷恋于手机,迷恋于“碎片化”的知识,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又什么都知道得不深。常此以往,必然是知识的老化,能力的退化,思维的僵化,最终落伍时代,一事无成。因此读书定额管理益处多多,劝君不妨一试?(文/图 唐胜凯)


执行主编:唐胜凯    责任编审:康丽娟   技术编辑: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