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医师节 | 王志新:时间就是生命,病情就是命令

来源: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qdcyyy

       "我志愿献身医学,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王志新1984年踏入了向往已久的医学院,入学时的誓言时刻激励鞭策着她在29年的从医之路上越攀越勇。"

    病情就是命令,时刻准备与“死神”赛跑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每一位患者,王志新向来开的是药、治的是病,但给的是情、救的是“心”。

       城阳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成立于2012年,开放床位47张,每月出院患者180人左右,床位使用率一直是10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我们科收治的病人,平均年龄79岁,由于全身脏器老化,这些高龄老人一旦得病往往会累及多个系统,不仅危重病多、病情复杂,而且症状往往不典型、预后差。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诊察,不得有一丝懈怠与马虎。”在王志新担任科主任以来,通过科学严谨的管理,规范的治疗和悉心的护理,整个科室“零差错、零事故”,得到患者和家属一致认可和好评。

        医生经常面对死亡,但也经常能收获生命的奇迹,对王志新来说,这种喜悦与幸福是无法言表的。在去年夏天最炎热的时候,老年医学科收治了一名热射病的病人,来时病人处于深昏迷状态,生命垂危,大小便失禁。王志新赶紧带领科室人员抢救,过程中,病人体温的波动、每一个异常的心律、每一次呼吸节律的变化,都牵动着她的神经,连续30多个小时的救治,病人的命终于保住了,直到痊愈出院。

       “病情就是命令,要时刻做好与‘死神’赛跑的准备。”王志新说,几十个小时连轴转是常常的事,最近的一次抢救,她48小时只睡了俩小时。有时忙完了一天,刚开车到家,又接到科里的紧急电话,她二话不说,紧接着再折回医院。“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而且危重病人多,说真的,我下班走了真不放心,宁可晚点下班。”尽管辛苦,每次挽救回病人的生命,王志新心中都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之前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成为职业习惯

       一年365天,王志新都在忙碌中度过,早就没了节假日概念。越是过年过节科室危重病人越多,她每天提早来到医院,查房、看病人、下医嘱、坐门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同事们戏称她是“不知疲倦的智能超人”。

       为了能使患者及时得到诊治,每逢门诊坐诊的日子,她总是早早来到诊室。病人多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时间上厕所,一上午也顾不上喝一口水。尽管这样,中午仍会有看不完的病人,遇到这种情况,为了减少病人等候的时间,她干脆将上下午的门诊“接龙”起来,直到看完。对她来说,“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已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相对于门诊,病房更是王志新的主战场。“人一旦年老,生病时的行动不便、反应迟钝、耳聋眼花、大小便困难等会接踵而至。但是许多老年病人并没有做好面对的心理准备,家属有时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仅要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安慰患者和家属。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疗以外,更多的是帮助病人,温暖病人。”王志新说。

        一次经历让王志新坚定了要克服一切困难开展延伸服务的决心。2014年夏天,王志新下班后正准备开车回家,接到了一位病人家属的电话,他的妻子曾因一氧化碳中毒成了植物人,已卧床6年多,2年前因为肺炎、癫痫在她的科住院治疗。那天早晨,他不小心把老伴尿管给拔出来了,一整天想尽一切办法也无法解决患者排尿问题,看着患者逐渐隆起的腹部,他只有向王志新求助。

      “一天工作下来,我真是累得精疲力尽,他的家在河套,而我住在市南区,一想到病人需要我,二话没说就开车过去,颠簸了近1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他的家。”王志新说,自那以后,她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开展了延伸服务,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中,查体、调整诊疗方案、协助更换胃管和尿管等。

 “妈妈去救人了”,从小受影响,儿子走上从医路

       自从有了第一部手机,王志新的电话号码一直不曾改动,并且常年保持24小时开机。一方面为了给科室听班,做到随叫随到,保证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参与病人救治;另一方面便于病人随时联系,一些病人称她的手机是不更改的咨询热线。

      今年,一位老人在诊所治疗牙齿过程中,出现了胸闷、心悸的症状,他第一时间拨通王志新的电话,问她怎么办。“我立刻指导他减少活动,服用速效救心丸,就地急查心电图,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这种疾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非常大,我立刻联系120将老人接到医院,同时联系心内科启动胸痛中心救治程序,为其及时进行了造影检查并安放了2个支架,老人最终得救了,痊愈出院。”王志新说,这期间,如果老人有任何时间耽搁,后果不堪设想。

       王志新的儿子从小懂事,每次王志新在家接到紧急电话,着急出门时,她都嘱咐儿子照顾好自己。有时儿子舍不得妈妈走,她总是说“妈妈要去救人了”。就是这句话,让她的儿子深受影响,也成为了一名医生。

(半岛记者 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