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由市卫计委、今晚传媒集团主办,市医院协会、市医师协会协办的“百姓健康大讲堂”举办了第119期主题为“消化道常识早知道”专场讲座,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李文主任主讲,并为现场百余名听众咨询服务。
民以食为天,提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饮食文化绝对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老祖宗留下的众多美食,有些东西吃进肚子里会不幸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吃出来的毛病”层出不穷,促使当今的消化疾病学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
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主任李文介绍,“病从口入”,你吃的什么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胃肠道健康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你吃下去的东西,你的肠子对什么敏感、能吸收什么,也决定了你有着怎样的生活质量。
警惕胃肠道肿瘤
胃肠道细胞终生无休、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努力着,代谢着我们吃进嘴的东西,不断地更新换代,更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变异”,也就是医学上的“异型增生”,甚至癌变。在我国,癌症“杀手榜”前五位中,胃肠道肿瘤就占了三个。
对胃肠道肿瘤的研究中也同时发现,病变的早晚与五年内的存活率有极大的关系,就是说如果肿瘤发现的晚,能继续存活超过五年的机会也就只有12%,反之,如果早期就能发现,存活超过五年的可能性可以大于90%。对于胃癌,如果患者能在癌变仅限于胃壁的粘膜层时检出,5年的生存率可达95%;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还不到10%,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20%,而日本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已达到68%。这不得不让大家开始关注和思考,对于胃肠道肿瘤,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胃肠道肿瘤危险因素
癌症的病因是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的过程,癌变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进行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什么样的在条件下容易长胃肠道肿瘤呢,跟以下这些因素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不是每个有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得胃病,但有些胃病都是由幽门螺杆菌过度增殖引起的,幽门螺杆菌导致胃黏膜这个保护屏障变得脆弱,使胃酸不仅消化了食物,还顺带着破坏了胃壁的正常细胞。
总之,幽门螺杆菌不但会降低胃粘膜的保护力,刺激破坏胃细胞,还会释放毒素,造成全身伤害。3/4的胃溃疡以及几乎所有的小肠溃疡,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里,约1/5的人胃壁上有小损伤,约1%的人会患上胃癌,而没有染上的人患胃癌的概率要低接近40倍。
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高盐及腌制食品等饮食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吃肉类食物的比重越来越大,胃肠道肿瘤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那些以肉食为主,尤其喜欢熏、烤、甚至腌制肉类的人,患消化道肿瘤的几率更大。这些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的含量高,若同时再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者还会促进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加上它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加速粘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移民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移民夏威夷的日本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就比日本国内高出2.5倍。
癌前病变及慢性炎症等疾病因素
首先,我们有胃息肉的、或者存在不同程度慢性炎症的人,逐渐胃黏膜出现了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有一定几率会转变为癌,轻度异型增生十年癌变率为2.5%-11%,中度异型增生十年癌变率为4%-35%,重度的则为10%-83%。;而结直肠癌,则是由肠道腺瘤性息肉演变形成的,而且腺瘤的直径越大则癌变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一旦发现腺瘤要立即摘除;还有就是要堤防长期的、迁延不愈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因为UC会癌变,且病史越长,可能性越大。
家族史等遗传因素
消化道肿瘤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胃肠道肿瘤,那么患癌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生存环境及不良生活习惯
说到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家第一反应离不开“吸烟”和“喝酒”,这两项也的确要不得。
首先,烟草中含尼古丁,这个可以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屏障,促进胃液胃溃疡形成,而且延缓愈合,导致恶变;再说饮酒,乙醇可致使胃部遭受各项刺激,引起胃部炎慢性严重,进而使胃粘膜重度增生,导致胃癌发生。还有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长期暴露于硫酸尘雾、千石棉除草剂及金属行业的工人,癌症风险明显增高,长期接触放射线、放射性物质的人员也是一样。
内镜检查早期发现
其实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不少人把胃癌当作普通胃炎,简单吃了胃药后置于脑后,或者直肠癌被当做痔疮而延误治疗的病例比比皆是。一旦任肿瘤发展至晚期,即便是手术也可能无力回天。传统的外科手术在面对胃癌时,大多选择胃大部切除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要承受着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消化吸收障碍、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直肠癌甚至面临肛门受累,终身带着造瘘袋生活的不堪境遇;
若在癌症早期或癌前期病变及早被细心的内镜医生发现,在内镜下进行超微创治疗则可以有效阻止它继续发展,不仅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也保证了生活质量。因此内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早期筛查手段。
现如今的胃肠镜已经不再是带白光的镜头那样简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逐渐将他们的临床设想变为现实,超声内镜、超放大内镜、色素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等等。比如窄带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观察微血管形态,来分辨肿瘤与正常粘膜之间差异的,主要辨别因素有血管分布的稀疏,血管的长度及形态等,这与活检病理又有一定的区别,优势在于“背景”,处于癌变过程的或已经癌变的细胞,是被暴露在正常细胞之中的,视觉对比更加直观和立体,比如早癌“血管短、稀疏且不规则”的微血管形态在整齐排布的宏观背景下更显突兀,此时若行病理检查,阳性率更高。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在50岁以后开始显著上升,因此推荐以50岁为筛查的起始年龄。传统肠癌筛查方法有大便隐血试验和纤维结肠镜检查,而新型的筛查方法则有粪便核酸测试、CT肠镜和电子肠镜等。结肠镜是迄今为止最准确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肠镜检查加病理活检是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
积极预防胃肠道肿瘤
既然我们知道了一些会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应该是减少和消除它们。在我国,胃肠道肿瘤发病率的升高主要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要多进食蔬菜和水果,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避免进食熏、烤、高盐、腌制的食品, 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心态。定期体检,并行胃肠镜检查及随访观察。认真对待机体的“报警”症状,如吞咽困难、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粘液等等,及时就医,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医学发展至今,大家对健康的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医生的使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怎样才能火速地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同时更要注重生命的质量。面对胃肠道肿瘤,在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胃肠道及其机能的前提下,力求把病灶切除的范围做到精准,创伤和风险降到最低,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提到最高,才是当今胃肠道治疗的目标与挑战。而这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提高早癌筛查的意识。希望大家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为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为了不再“谈癌色变”,积极、努力的去了解它、认识它、发现它并消灭它。
李文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主任
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科研及教学经验,尤其在结直肠疾病、食道胃疾病的内镜诊疗、肝胆胰腺疾病诊断及微创治疗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掌握一整套消化道内镜的诊治技术,包括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胆道镜及经口胆道镜(子母镜)等,在内镜诊疗学理论及技术上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多年来致力于内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为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培训了数百名专业医生,并前往多个东南亚国家进行内镜技术培训工作,并在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上做学术报告及操作示范。在天津率先引进多项新技术,并致力于早期食道、胃及结肠肿瘤内镜治疗、胆胰系统疾病ERCP诊疗、胰腺癌内镜诊断及姑息性内镜治疗技术等,发表科研及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与10余部专著的编写,主译超声内镜专著两部,并获得多项省市级、局级科研成果及科学进步奖。
本篇文章
供稿:内镜诊疗中心
编辑:乔刚
校对:陈健
责编:陈健
觉得不错 请点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