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药店经理人
▍特约撰稿:石小青
腹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水分增加,主要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中毒、腹部着凉、肠道炎症等原因引起,但是有一原因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使用药物引起的腹泻。
在药学中,将这种腹泻称之为药源性腹泻,主要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大便次数异常增多或大便性状发生变化,凡是能够引起胃肠道粘膜损伤或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药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腹泻,有这样8类药物是临床使用中最易引起腹泻的,需要熟悉掌握。
1、抗菌药物
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能够引起腹泻,特别是抗厌氧菌类的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林可霉素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等最容易引起腹泻。
对于抗菌药物而言,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是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抗菌药物大量使用或不恰当的使用可以促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并且还可以使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从而导致吸收不良,一旦吸收不良那么肠腔内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便会产生聚集,时间久了就会导致渗透性腹泻及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
还有一种原因分析为是部分像大环内酯类药物一样的抗菌药物可以直接在体内起到作用,由于在体内直接起到抗菌作用,那么就可以直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胃肠蠕动改变,造成腹泻。
在临床应用中一旦对抗菌药物产生过敏反应,那么产生腹泻的几率就会相对增高,通常情况下腹泻会随着停用药物后逐渐好转,但是也有时不会逐渐消失,如果停用后腹泻症状不见好转时需要积极使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对于腹泻迟迟不见好转的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止泻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止泻药物会进一步抑制肠蠕动,延长毒素在肠腔内的停留时间,加剧腹泻症状,通常建议积极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注意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必要时输注血浆和白蛋白,尽快的恢复肠道功能。
待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后,可以选用微生态制剂进行重建肠道微生态系统。
在这里需要额外提一点的是,对于中重型的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多由艰难梭菌引起,因此建议选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进行治疗。
2、抗肿瘤药物
对于抗肿瘤药物而言,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以及伊立替康是最易引起腹泻的两类药物。
其中氟尿嘧啶多在与高剂量的亚叶酸钙联用时易发生腹泻情况,而伊立替康一般在应用后24小时内发生腹泻,主要与其代谢物20(s)-7-乙基-10羟基-喜数碱灭活减少有关。
对于每日腹泻超过5次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化疗药物并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轻度腹泻的患者一般在停药后症状会慢慢好转,而对于严重腹泻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以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尤其要防止低钾症的发生。
对于伊立替康引起的腹泻,应在出现腹泻后给予洛哌丁胺4mg口服,随后每2小时服用2mg,持续维持12小时或者口服蒙脱石进行缓解症状。
如果腹泻在48小时内仍然不见好转,需立即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于洛哌丁胺的使用不得少于12小时,但是也不得连续使用超过48小时,否则会影响治疗。
3、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喷汀等是最典型的抗结核药物,其中利福平最易引起腹泻症状,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利福平剂量过大的缘故,尤其是胃肠道功能低下的患者服用后发生率较高。
对于服用利福平引起的腹泻,可以调整为小剂量顿服,如果减少使用剂量后腹泻症状仍然不见好转时应停药后更换其他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4、抗酸药物
当大剂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者H2受体拮抗剂时,胃酸分泌量会逐渐减少,胃肠道PH值会逐渐升高,从而使肠道内菌群数量增加,容易滋生病毒与细菌从而引发腹泻,通常停药后会慢慢好转。
5、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中以胆碱酯酶抑制剂最易引起腹泻,最典型的药物是他克林和维他克林,主要是因为两种药物多具有胆碱酯酶抑制作用可以促使胆碱能活性增加,增加肠道蠕动引起腹泻。
通常服用这类药物易在服用早期出现腹泻症状,停药后症状会慢慢好转,建议在服用此类药物初期从小剂量逐渐使用,必要时联合止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6、非甾体抗炎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腹泻,原因之一是这类药物由于可以降低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的同时,可以增加肠粘膜白三烯的合成,使肠粘膜血流量减少和肠渗透性增加,导致细菌和病毒的产生并诱发腹泻。
另一个引起腹泻的原因可能与使用剂量有关,长期大剂量的使用非甾体抗炎类药物会导致小肠粘膜损伤从而引起腹泻。
因此选用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时建议选用药物的肠溶剂型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肠溶剂型可以有效减少对胃肠道粘膜的损伤,减少腹泻的发生率。
与此同时在服用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时建议餐后服用并尽量采取直立位给药,这样服用不仅可以避免对胃肠道产生刺激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药物吸收从而减少腹泻的发生。
7、降糖类药物
降糖类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临床中最常使用的二甲双胍最易引起腹泻。二甲双胍主要有片剂、缓释剂、肠溶剂等剂型,对于二甲双胍普通片剂而言,由于在胃内可以立即溶解使高浓度二甲双胍粘附在消化道粘膜上引起刺激导致腹泻。
因此在使用二甲双胍时,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逐渐增加剂量。通过在临床中的应用发现,患者多在初次使用二甲双胍后24小时内产生腹泻,并且腹泻症状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逐渐减轻或消失,因此建议选用二甲双胍缓释剂型或肠溶剂型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8、泻药
泻药是一种可以促进大便排泄的药物,如果认为泻药不会引起腹泻那你就错了。
泻药中以刺激性泻药副作用较多,其中之一便是腹泻,由于此类药物对肠道容易产生强烈刺激作用,使肠道生态内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减少肠道有益菌群数量并改变肠道内PH值从而引发腹泻。
因此对于泻下作用强烈的刺激性泻药,用于治疗便秘时不建议长期大量使用,并且用药前后注意多饮水,以促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与排泄,从而降低腹泻的发生几率。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服用期间如果发生任何不适症状,需立即咨询医师或药师,切不可过于盲目且不当一回事,另外作为医师或药师在为患者治疗用药方案需用到以上8类药物时,应首先仔细询问是否有药物性腹泻过敏史的情况。
另外要格外注意药物治疗剂量的选用,建议药物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在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使用剂量,在用药期间出现不适可采取停药或对症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
1、李俊.《临床药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03
2、傅宏义.《新编药物大全(第4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