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扬州市医疗卫生战线先进人物风采录之市医德标兵刘微丽

来源: 健康扬州/yzwsjs9

天赋使命,用心与责任坚守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记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主任 刘微丽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知名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微丽,从医26年来的信条。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对待病人及家属真诚耐心、情深意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色。

“琐碎、繁杂、多变、危重”再多不怕

她是ICU病房里定盘的星

 ICU是重症医学科简称,工作琐碎、繁杂,病人病情重、变化快,随时可能遇到突发情况。身为科室主任,刘微丽就是定盘的星,不管遇到怎样危重的病人,她都会在第一时间镇定自若地带领所有的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治。

几年前,一位病毒性肺炎患者住进ICU。病毒性肺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并且病人一侧肺都实变了,病情很危重。刘微丽亲自带着大家做好标准防护的同时,为病人精心治疗。半个月后,患者能自主吃东西,也能讲话了,生命体征慢慢趋于平稳。

有一次,一个患者心脏骤停,ICU所有医生包括病房的医生过来帮忙持续心肺复苏,持续心外按压一个半小时,最终这位患者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并且没有留下后遗症。“从医学上来说,心脏停掉5分钟就不太容易醒过来。前段时间还有个患者心跳停过11次,也同样被救活了。”刘微丽说,这样的成功病例主要靠她把带领的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ICU跟普通科室不一样,依赖的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医疗团队和护理团队。我们24小时不间断监护和治疗,所有的医护人员在救治患者过程中,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而除了日常的工作,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抢救也是ICU的工作之一,比如每年扬州马拉松比赛受伤选手的抢救,甲型流感、禽流感爆发救治以及大型交通肇事、群体食物中毒等的抢救,都能看到刘微丽娇小而忙碌的身影。

对刘微丽而言,加班加点是常事,更别提夜间会诊,周末查房。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一旦遇到患者病情危重,诊断困难,刘微丽会放下手中的一切,第一时间到现场指导抢救治疗。经常是刚刚到家,才端上饭碗,病房来了危重病人,立刻就得赶过去。“三五分钟就决定患者疾病的转归,不可能等我把饭吃完再去。”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ICU的医护人员而言,每个节假日都是他们最忙的时段。由于刘微丽的父母在北方,回家往返探亲至少要四五天时间。她担心这期间,科室里出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返回,所以来扬州9年了,她从未回去陪父母度过一个春节。

让不治的重症患者无痛苦、有尊严地离去

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医者

每一个患者因为疾病、事故,不幸进了ICU,门外守着的家属都是焦灼难安、忧心忡忡的。与刘微丽从陌生到慢慢熟悉,家属期盼着与她的相见,哪怕唠几句病人的病情,都觉得踏实。

这种踏实,在刘微丽看来,一方面源自医护人员与家属沟通病情的态度,“那一刻,医生的真诚与耐心,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则是医护人员的业务素养,对疾病的完全了解,“他们充分相信你的医术,知道你会用心治疗他们的亲人。”

然而,进入ICU的病人,很多疾病,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是不可治愈的,不能挽救所有的生命。所以,与病人家属沟通,刘微丽说得较多的,可能是劝他们放手。

几年前,一位70多岁的老母亲是先天性的血管畸形,随着年岁渐长,其血管动脉硬化,如水泥管管道一般,压迫着气管,把气管压窄了,出现呼吸困难,长期地依赖呼吸机生存。病人神智清楚,却长时间承受呼吸窘迫的痛苦。后来,老母亲一遍遍在纸上写着同样的一句话——“放弃治疗,我要回家。”

可是她远在北京工作的孩子赶回扬州后,却坚决不肯,非要让母亲留在ICU一天天治疗,以至老母亲都不搭理他。面对此情此景,刘微丽诚恳地对家属说:“你的母亲能再见你一面已了心愿,不要再努力了,因为我们不能解除她的原发病,她的症状会越来越重,她的痛苦一直伴随其死亡。这段路如果能短些,她就能少受点苦。”

那位亲属接受了刘微丽的劝告,带着母亲回家。到家一个多小时,老人安详地辞世。半年后,老人的儿子从北京寄来一封感人至深的信。“虽然妈妈走了,还是非常感谢你们对我母亲,对我们家属的这种人文关怀……”

不久前,刘微丽也劝告了一个五六个月大婴儿的年轻父母同样的话。这是一个患代谢性脑病且不可治愈的宝宝。“早上查房时,我拍拍宝宝,他还看着我。下午气管一拔掉,穿戴整齐的宝宝就去世了。当时,我的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下来……”谈及此,刘微丽神情有些悲伤。

ICU是帮助可以逆转、有治疗机会的患者度过生死大关,可面对目前医疗水平无法救治的重症,刘微丽以及ICU所有医护人员无助亦无力,只有尽可能让患者尽可能,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去。

获赠数十面致谢锦旗,拒收若干个红包

她是一个医德高尚的好人

身在ICU岗位,努力之后的无奈与悲伤是常情,但带给刘微丽更多的,是病人康复开心告辞时的欣喜和安慰。“助人重生的成就感,激励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今年春天,一个18岁的大男孩小峰(化名)从上海到扬州,特地回到医院看刘微丽。5年前,13岁的小峰到扬州姑妈家玩,金葡菌感染,突然发病,出现寒战高热、皮疹形态多样化等症状,住进了ICU,经刘微丽及其医护人员施救护理,一个月后康复出院。当年的爱哭鼻子的小男孩,如今长得又高又壮,硬要挽着刘微丽拍了张合影。

这张合影被刘微丽珍藏在相册中,连同堆放在办公室里那几十面锦旗,对她而言,都是最特别的褒奖。“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与死神抗争胜利的故事,我为他们高兴。”

总有一些病人家属,看着亲人一天好似一天,感念刘微丽主任的辛勤付出,想着法给她送红包送卡。每次刘微丽会很严肃地拒绝。她常说一句话——“从医26年,从未收受一次红包,无愧于心。我都快退休了,希望你们不要打破我的这份自豪。”

前不久,一位在ICU住了40多天的老人康复准备出院,其家属拎着一些水果到刘微丽办公室,硬塞在她手中转身离去。谁知,当刘微丽打开水果袋,竟发现里面放着一迭钱,共有5000元。刘微丽知道如果还回去,对方没准会不承认或来个“拉锯战”,就到住院处,打到病人的医药费中。

工作这么多年,刘微丽自己也数不清拒收了多少个红包,多少张卡及一些贵重礼物。尽管如此,总有一些病人及家属,为了表达一份谢意,带着鸡或鸭,或者青菜萝卜,悄悄地回到ICU,放在她办公室的门口。看着挂在门口咯咯直叫唤的活鸡和一大袋新鲜的蔬菜,刘微丽既好笑又感动。“我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哪位病人,哪位家属,但是我知道这是他们最朴素的致谢方式!”

刘微丽说,在她看来,从医快30年,医生这个职业既为谋生手段,更是一种天赋使命。而身为ICU医生,亲历过太多的生死后,更加觉得身为医者的光荣与伟大。“只要我们努力过,内心没有遗憾!”

作者:张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