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院长集体“被骗”,欠债百亿!

来源: 医药人那些事/yiyaodaibiaonaxieshi



在互联网+医疗的热潮下,远程视界的“前车之鉴”能否为过热的远程医疗降降温?二级医院能否借助远程医疗这个抓手提升竞争力,似乎还言之尚早。

数千家公立医院被“骗”,总欠债额达百亿


今日,“第一财经”一篇名为《互联网+医疗租赁“模式创新”身后一地鸡毛,远程视界套住千家公立医院》的报道在朋友圈获得大量转载。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据称,8月13日,来自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湖南、陕西等地的十多位县级医院院长来到北京远程视界集团最新的办公地址益园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他们此行既不为开会,也不是会诊,而是为了维权。


这些院长表示,他们都被远程视界给“骗”了,本以为不花一分钱就能获得昂贵的医疗设备,如今一台设备也没到,等来的却是融资租赁公司的催款单,有的甚至背上几百万到数亿元的债务。


这是怎么回事?


公开资料显示,远程视界于2013年1月创立,2014年实现盈利,并分别于2015年、2016年获得2亿元、8.8亿元A轮及B轮融资,融资额超过10亿元,估值一度超过60亿元,堪称远程医疗界的“独角兽”。据其官网称,集团成立5年已拥有13家子公司,与2000家医院开展合作、近4万家医疗机构联网。


就是这样一家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公司,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负面消息不断传出。


“医学界”梳理后发现,远程视界的债务危机似乎始于2017年下半年。


2017年7月,有消息称远程视界出现资金链危机,不少代理商开始上门追缴欠款。


2018年3月,远程视界被曝出拖欠员工工资,随后员工开展讨薪行动。紧接着,代理商、融资租赁公司、医院闻风而动,远程视界因资金链问题被媒体陆续曝光。


4月9日,该公司董事会发出《致代理商伙伴的一封信》,提出分期退款、担保借款、债转股等代理商退出方案,讨债者仍未散去。


5月,风口浪尖上的远程视界董事长韩春善接受了媒体专访,在采访中他承认公司发展模式确实有问题,自己对融资租赁研究不够,尤其是风控做得不好,导致公司垫付越来越多,“共为医院垫付38亿多元,保证金10亿多元”,致使资金链断裂。与此同时,远程视界资产被法院强制执行,韩春善个人股权遭冻结,针对公司的诉讼案件铺天盖地。


8月15日,远程视界因为拖欠租金,于北京益园的最后一处办公地也被物业关闭。如今,偌大的办公室内只有两名前台和几位来讨薪的离职员工。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万丰路的万开中心大楼,整整三层,曾经都是远程视界的办公区。


今年3月底4月初,数十位远程视界的代理商聚集在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万开基地的远程视界总部追缴欠款。

2018年6月,远程视界集团整体搬迁至海淀区益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今,这最后一处办公地也被物业关闭。


医院是怎么“入套”的?


“远程视界”为什么能获得高速发展?如此多的公立医院是如何“被骗的”?有人说,这一切源于远程视界的“模式诱惑”。这种模式理解起来,似乎不难。


一开始的时候,远程视界以眼科为切入点,为医院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免费午餐”——为缺少设备的机构免费提供眼底照相机等检查设备;免费为其提供远程系统软硬件服务;联合大医院专家为其提供帮扶指导。期间所产生的检查、远程服务和手术等费用,都会与基层医院按比例分成。此外,远程视界还承诺为医院提供最低100万元的专项扶贫基金,以医院的名义下发到患者手中,补贴非医保范围内患者费用。


这一模式刚开始的时候,似乎颇有成效。对于患者而言,基层有良好的医疗设备意味不用往大医院跑;对医院而言,医院不用花重金购买昂贵的医疗设备,还能将更多患者留在当地就医,对于医院品牌的建立似乎好处颇多。


期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15年8月,远程视界给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5500万元,宣称按照每例1000元标准,为各地贫困白内障家庭患者的治疗提供资助。按照现有规定,白内障手术医保能报80%~90%,剩下自付部分大概在800元~1200元之间,如果再加上补助,患者几乎是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2016年,远程视界与医院合作项目完成大约10万例眼科手术。同年远程视界实现年收入60亿元,纳税6亿元。


根据这种模式,远程视界以极快的速度,从眼科开始,随后在妇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等七个专科进行了模式上的复制和验证。“免费”提供的医疗设备,也从眼底照相机、发展到了远程心电图机、宫腔镜远程诊疗等设备。


医院为何成了“冤大头”?


既然模式创新,也颇有成效,远程医疗为何会陷入资金断裂的困局中?医院又为何成了”冤大头“?


值得关注的是设备采购环节。根据协议,设备购买是以融资租赁方式完成。远程视界负责采购设备提供给医院使用,设备款由融资租赁公司提供,医院作为承租人和名义还款方获得设备使用权,医院只需从项目收益中,每月按比例归还设备款给融资租赁公司,不足部分由远程视界垫付。


远程视界为医院垫付融资租赁还款的相关协议


远程视界收入主要来源于两部分:首先是医院产生的运营收益,其次是通过从设备生产商买入设备再高价卖出得来的差价。远程视界董事长韩春善曾公开表示,远程医疗+融资租赁在业内是他们的首创。


“一套核磁共振设备,市场价在七百万左右,招标的话可能更便宜,走远程的融资租赁在1500万左右。”一位远程员工表示。


不少代理商和院长对媒体表示,他们知道远程视界在设备购买环节挣了不少钱,但医院更看中的是远程提供的医疗服务和资金帮扶。按照约定,基层医疗机构能利用无现金担保的医疗器械,低成本扩大自己的市场,在医院相关科室逐渐建立起品牌和信任度后,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盈利的。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少医院反馈称,招商完成后,“远程视界在运营方面基本没有做过任何事”。


与这些医院相比,还有更多医院显得更“冤”: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多家涉事医院截至目前并没有收到设备。甚至有部分医院在没收到设备的情况下,提前签署了《设备验收报告》和《收货确认单》。


价值不菲的医疗设备,在没有收到设备就签下了“收货确认书”。这种风险一目了然的“骗局”,为何有不少院长上当?


河南省漯河市某县中医医院院长表示,2017年4月,他代表医院签下1073万的肿瘤项目协议。当天,远程视界和融资租赁公司的四五位工作人员便拿着上百页的合同来到医院,催促他签约。而他们除了带来合同文本,还有“设备验收报告”和“收货确认书”。在没收到设备的情况下,他本来是拒绝签字的,但远程视界工作人员以“方便融资公司尽快放款”“以前那些医院都是这么合作的”为由,要求必须提前签字。签约后,他开始了漫长的等待。3个月过去了,一台设备也没到,等来的却是融资租赁公司的催款单。


据公开报道,从2016年开始,远程视界不按承诺供应设备和专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2017年还停止了垫付租金。远程视界停止垫付租金后,不少医院根本无力偿还本息。江西某医院院长说,其医院每年毛利润只有200万左右,如远程视界不垫付,根本无法按合同在规定3年内还完1300多万的本金和利息。


如今,医院们获取设备、技术的初衷落空了,还要承担巨额设备采购资金。全国出现了医院大面积被融资租赁公司上门催债的现象。


当然,远程视界究竟是经营不善还是商业欺诈,目前引起了广泛争议。韩春善曾事后总结:“远程视界周期短垫付款压力大,发展过快导致一些风控措施没有及时跟上。”


但截至目前,公安部对远程视界案尚未定性,案件仍在核查阶段。


朋友圈内,不少业内人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截图来自“珍立拍”公众号评论区


如今,北京远程视界集团的官网上仍然挂着一份《严正声明》。声明称:“近期有媒体使用未经我公司核实的信息公开报道……给我公司造成了恶劣影响和巨大损失。”但拨打这份声明上的电话,已经是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