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因这个动作被打骂,知道真相后,妈妈后悔不已……

来源: 藁城人民医院/gcrmyywx

周一的早上,

有一位妈妈急匆匆的带着5岁的东东,

来到一所医院儿保科门诊,

一见到医生,

妈妈就开始控诉孩子的种种“罪行”:

 

“最近1个月,

他总是不停的眨眼睛,

一说话就嘴角抽动,

还时不时的耸肩膀,

我说过他很多次,

他就是不听。



让我生气的是,

一说,他动作更多了,

打了很多次都没用,

医生你快点帮他看看,

怎么就有了这么多坏习惯,

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停下来?”

眨眼“卖萌”宝贝

竟是患了抽动症



东东有神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可爱得“萌到一片”。妈妈生气之余觉得不太对劲,于是带孩子来医院就诊。听到这里,凭经验,儿科医生基本上判断:东东得的是抽动症。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与查体,医生发现东东除了这种“坏习惯”,身体没有其他不适症状,睡觉时不会出现“坏习惯”。



 

随后,医生开了脑电图等检查单,结果均无异常。医生告知东东妈妈:他得的是抽动症,并告知该病症状与注意事项,嘱咐一周后复诊。得知结果后,东东的妈妈后悔不已。

 

事实上,在医院儿保门诊,经常会接诊一大批“行为怪异”的孩子:有的经常“眨眼睛”,有的不停地“咧嘴”“皱鼻子”,也有的“耸肩膀”“做鬼脸”“发怪声”“说脏话”……这些孩子经常被家长和老师误认为是“调皮捣蛋”而施以打骂、责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事实上,这些孩子不是“调皮捣蛋”,可能是得了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调皮”,还是抽动症?抽动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但由于经常眨眼睛,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眼睛有问题。

 

抽动症这个名字更直观地反映了它的临床表现:身体的抽动和发声的抽动。前者包括挤眼睛、做鬼脸、耸肩等,后者表现为频繁地清嗓子、突然地喊叫或骂人,甚至发出犬吠样的声音。“频繁、有一定节律性。”王淑玉说,这是抽动症与调皮最大的区别。 




长期患病常伴有心理疾病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不太确定它的发病原因,遗传可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发病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情绪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抽动症患者经常伴有情绪和心理异常,容易合并注意力缺陷、学习障碍和强迫症。因此,千万不要认为抽动症只是小事,它的治疗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心理问题。 



看眼科、神经科?

这样做效果最好



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了,既然没有器质性病变,难道不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控制纠正吗?

 

“很难!”医生说,抽动症患儿并不少见,只是症状轻重不等,病程也长短不一。轻的患者可能自愈,重的患者不但需要治疗,症状还可能持续到成年后。因此,需要患儿、医生、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1、对于患病的孩子,这种频繁的异样表现不仅会有身体上的不适,更有老师和小伙伴异样的眼光,令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怪物”。这时我们要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鼓励患儿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比如绘画、体育运动等,不要在意自己的异样表现,不要强迫控制异常行动,好好休息。


 

2对于患儿的父母,除了积极就医,家长最需要做的是面对和接受自己孩子的“与众不同”,接受症状的长期伴随。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不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才能消除孩子的焦虑情绪。



 

3、有些家长喜欢要求孩子“忍着点”,而孩子往往忍不住甚至越要求忍越抽动频繁,令家长大为恼火,以为孩子是在和自己对着干。其实,患儿抽动之前常常伴随着一些身体局部的异常体验,比如嗓子发痒、眼睛干涩、疼痛等,这些感觉让患儿产生做一些动作的冲动。这种冲动起初还可以忍受,但随着忍耐程度的增加,冲动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直到不可控制地发出声音或者做出动作。此后,身体的不适暂时得到缓解,但一段时间以后又会重新进入这样的循环。因此,让孩子“忍着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4、对于学校的老师,请给孩子营造一个既宽松又重视的环境。宽松,是尽量淡化患儿与其他人的不同;重视,是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并不因为疾病而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待抽动症的孩子,请多付出一些爱。



编辑:彭永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