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6年,《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被印发,根据意见要求,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应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评价。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注册。专家表示,随着截止日期的日益临近,一些药品或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据悉,该目录涉及的基本药物口服制剂品种共289个,截至7月底,共有65个品规正式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共57个品规通过补充申请形式完成一致性评价,有8个品规通过其他路径完成一致性评价。专家表示,相关药企既面临着年底时间节点压力,同时也要在同类药品一致性评价上取得时间先机。
“还在观望中、药品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未来有被淘汰出局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说。据了解,近日江西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发文,共6家企业的6个产品被暂停挂网、不允许参加网上采购。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仿制药“大考”动真格了,“部分药企遭紧急叫停采购、个别药企有望市场份额大增,成败或都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道关卡上。”
一致性评价政策多利好,企业始终不愿意启动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市场潜力少,投入回报差,项目难度太大,费用投入过大等。“仿制药的研究难就难在存在仿制企业未知的技术问题。因为无法掌握有些原研药生产的技术,存在无论如何进行一致性评价都不能和原研药达成一致的情况。”有专家说。
如曾有仿制药是一种固体药片,和原研药相比,两者药物的含量、结构、纯度一样的情况下,但是疗效却存在很大的差距。一开始企业以为是辅料的问题,所以花了大价钱更换了辅料,但是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药品质量安全、公众合理用药等问题日渐受到关注。一致性评价的进行,将有助于加快我国医药产业的优胜劣汰、提升整体药品质量。在目前国情下,原研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的并存与相互补充,将有助于提高百姓用药的可及性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制药企业只有完成了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做生产工艺核查才有价值,否则工艺即使再合规,药品本身都可能无效或不安全。
但是制药企业作为一致性评价的责任主体,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成本高等难题。有专家建议,仿制药替代原研药不实行“一刀切”,同时,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应在一段时间内证明其质量能够保持稳定。
截止2018年7月底,包含已通过和正在评审中的一致性评价品种共121个、规格236个、涉及药企104家,相对绝大部分需进行一致性评价的约1.6万个品种、16万个批文、4300多家药企而言,任务还非常艰巨。
2018年已过半,一致性评价进度堪忧。但是政策优惠与退出风险前后夹击,药企需要积极开展制药一致性评价,这既是“求生”,也是面对药品质量监管,未来可能常态化的应对。
内容来源:中国制药网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学习,更多精彩分享请关注制药网微信,微信号:zyzhan_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