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扬州市医疗卫生战线先进人物风采录之市医德标兵吕正云

来源: 健康扬州/yzwsjs9

一个乡村医生一辈子的坚守

——记江都区宜陵镇同兴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吕正云

从1974年入行至今,乡村医生成为他一辈子的坚守,40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村,随喊随到,累计出诊12000多次;40多年来,他骑坏了五辆电瓶车,鞋子磨坏了不计其数,背着药箱踏遍了同兴村的每一寸土地;他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村民组建健康档案,每年定期更新,拉起防病网,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火热的赤诚之心为村民把脉应诊,用日益精进的医护技术守护百姓生命健康,他就是宜陵镇同兴村卫生室六旬乡村医生吕正云。

坚持理想踏实钻研

从“赤脚医生”走上行医之路

赤脚医生,一个时代曾经的符号。吕正云1974年从医,那年他才22岁。他说:“回想起过去,那时真的没想到我会从一位农民变成赤脚医生。”

他的人生轨迹改变与妹妹有关。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14岁的妹妹因胃癌而离开人世。父亲背着妹妹求诊的背影至今都烙在他的心里。“我姊妹7个,我是家里的老大。”吕正云说,“那时我就想当一名白衣战士,救死扶伤。”

那时,村卫生室低矮破旧,只有两间约60平方的房间,里面除了桌子、椅子,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这些看病老三件。自踏入村卫生室开始,他就刻苦钻研医护知识,希望早日为村民看病。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掌握打针技术,就拿自己的身体做试验打空针,要学针灸,就在自己手臂上反复找穴位。为了潜心学习,他在村卫生室里一住就是三年,无论白天黑夜,一有时间就苦读医书。后来,他如愿拿到了《赤脚医生证》。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上世纪80年代,“赤脚医生”逐渐淡出舞台。“活到老,学到老。”进入新世纪后,他又取得了《乡村医生证》。如今,他已取得了《全科医生证》。

提起吕医生,村民个个直竖大拇指:“在村里,吕正云不仅是医生,还是我们的亲人。”无论小病大病,他都尽心诊治,有时还陪同到上级医院忙前跑后直至患者安排妥当。

心系村民坐着轮椅上班

40多年出诊1.2万次

清晨5点多钟,吕正云就背着药箱出门,为村里糖尿病患者测量空腹血糖,是每天上班前必须完成的任务。测完20户左右,差不多也到了上班时间,他又赶往村卫生室坐诊。中午看完诊,赶忙喝上两口罐装八宝粥当午餐,他就又急急忙忙出诊去了。

40余年的村医生涯,吕正云出诊超过12000次。吕正云立下家规,夜里接到求诊电话,一定要叫醒他。痛病人之痛,急病人之急,是吕正云常说的一句话。2015年冬天,86岁村民李树莲肠肿瘤晚期,从医院回到家中。在其家属的恳求下,吕正云每天上门为老人治疗,延长老人生存期。其实当时,吕正云的妻子也正住院。“上午去江都照顾妻子,下午赶回村里给老人挂水。”就这样,他来回奔波,却丝毫没有怨言。

前些年,吕正云因为车祸右腿骨折,但他只休息了一个月就回到村卫生室上班。行走不便,他就坐着轮椅到村民家中测血糖。进门之前先让户主接过仪器,再帮忙把他的轮椅挪进门,尽管不方便,但他很认真地测数据,问情况,看气色,一一询问目标对象的饮食起居,将他们的健康状况掌握清楚。后来又将轮椅换成双拐,这样连续访视了20天。

好多人心疼地说,这是又何苦,一次不查不一定有事。“我一个人辛苦一下,却能保护好多人。”吕正云认真对村民说,健康数据必须保持适时状态,可马虎不得。血压血糖指数随着气候变化,如果不提醒大家改变用药量,会出人命的。

“全村600户2000人中糖尿病患者170人、高血压患者340人……”他的头脑中存放着全村人的“健康档案”。在他的文件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800份60岁以上的村民健康档案,每人的健康状况一清二楚。2008年,吕正云起早贪黑,花了整整50天时间,终于建起同兴村第一份村民健康档案,检查出高血压病人300多人、糖尿病人100多人,并及时更新数据,为村民拉起防病网。“2016年,村里也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我又成为了一名家庭医生。”一年365天,吕正云几乎没有一天休息。

倒贴钱给村民看病

免收费用超过25万元

“凡到我这里来看病的,我都坚持群众干部一样、生人熟人一样、穷人富人一样。”这是吕正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村民们赚钱不容易,要让村民少花钱、看好病。所有人都能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把实惠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自从医以来,他总是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最快地治好病。“村民们来看病,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吊水。”这就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

为了钟爱的村医事业,吕正云甘于清贫,把大多收入贴给了患者。“我深知村民们不容易,一个钱要掰成几个钱花。”所以他信守“少花钱、看好病”的宗旨,所有的挂号费、出诊费、包扎费、注射费对村民们全免,有些贫困的家庭连材料费也不收,经常自己贴钱给群众看病,加起来已经超过25万元。

也有很多人说吕正云“傻”,因为清贫,女儿结婚的婚房还是旧的七架梁,简易的塑料扣板上装了个荧光灯,患有肺囊肿的老伴每年都要花大笔费用治疗。“钱多钱少,够用就好;房屋大小,能住就好。我行医做事,就是为了病人好。”

吕正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火热的赤诚之心为村民健康把脉问诊。如今虽已年过六旬,但吕正云通过返聘继续留任。他说,他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贡献余热。

作者:王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