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止泻药的四个原则

来源: 21世纪药店/cn21ydb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而夏秋季又是腹泻性疾病的高发季节。针对腹泻会导致肠蠕动增快、肠黏膜渗出、分泌增加和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特点,止泻药物大致可分为肠蠕动抑制剂,如易蒙停等;收敛止泻剂,如鞣酸蛋白等;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微生态制剂,如整肠生等几种类型。此外,活性炭等吸附剂也有止泻作用。止泻药物虽多,但作用各有不同,因此,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对症用药是关键  感染性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对人体有益,因此,盲目止泻对病情反而不利。原则上讲,止泻药只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不宜用,尤其是在急性期,有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大便脓血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禁忌;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是水分较多时,则可短期使用止泻药。


因病用药是保障  腹泻如果是肠蠕动增快所致,如甲亢、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应首选肠蠕动抑制剂;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选择收敛剂和吸附剂;如果由于黏膜炎症及溃疡导致渗出增加引起的腹泻,应首选微生态制剂。当然,很多情况下,腹泻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此时宜酌情联合用药。


病因用药是根本  止泻只是一种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才是根本。因此,在对腹泻病人止泻、补液的同时,切勿忽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果是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可以选择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果是甲亢、糖尿病、尿毒症引起的腹泻,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合理用药是目的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止泻药也不例外。止泻剂服用过量,可引起腹胀、便秘、假性肠梗阻;而感染性腹泻服用止泻剂,可掩盖病情影响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用止泻剂,能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及肠穿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