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未收录傣药资源的增补与研究

来源: 中国现代中药/zgxdzy

典籍未收录傣药资源的增补与研究

张丽霞1,李海涛1,张忠廉1,林艳芳3,岩罕单3,何开仁4,张绍云5,马小军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 云南分所,云南 景洪666100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3.云南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云南 景洪6661004.云南省德宏州中医医院,云南 芒市6784005.云南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云南 普洱665000)

[摘要]   目的:丰富我国的傣药资源,为傣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查阅、野外调查访谈、标本采集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傣药资源进行调查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增补典籍未收录的傣药资源。结果:新增典籍未收录的傣药植物272种,隶属于107科,228属。从地理分布看,这些种大部分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从药用部位来看,根及根茎类植物比例最高;从性味入塔来看,平性、苦味,入土塔和入风塔类药物较多;从治疗疾病情况看,治疗风湿类、跌打损伤、感冒、腹痛腹泻、皮肤类、胃痛胃炎、妇科类、肝病等药物较多。解药是傣医用药治病的一大突出特色,经统计新增272种傣药中有144种解药,占全部种类的52.94%。结论:我国有丰富的傣药资源,本研究明显增加了傣药的数量,提升了傣药记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在傣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建议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设立民族药调查专项。

[关键词]  傣药植物;新增名录;地理分布;药用特点

傣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傣族文化的精华。傣族在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20多万[1]。傣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傣药资源十分丰富。傣族人民在长期防病治病和生活实践中,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诊疗治病,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方药,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核心的一门医学,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傣族医药为傣族人民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抢救、继承和发展傣族传统医药,广大科研、医务人员努力发掘继承、抢救傣医傣药,先后收集、整理傣医药的史籍、经书200多部,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中华本草·傣药卷》等典籍。这些著作的出版对研究和发扬我国传统傣医药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相对于傣族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分布区域和丰富的药物利用知识,目前有关傣药资源的科学系统整理仍显不够,资料记载的傣药种类还很局限,部分品种存在记载错误,这不仅有碍用药的准确性,也制约了傣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傣药资源,促进我国傣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笔者在对我国典籍已收录傣药品种系统整理基础上,结合野外调查结果,新增了在傣族民间被广泛使用但典籍未记录的一些傣药品种,以期丰富我国的傣药资源,为傣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研究

在进行野外调查前,对《西双版纳傣药志(1-3集)》(1979-1981年)、《傣医传统方药志》(1985年)、《德宏民族药名录》(1989年)、《中华本草·傣药卷 》(2005年)、《傣药学》(2007年)、《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第3册和第5册)》(2007年和2009年)、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2003年)、云南民族药志(1-5卷)(2008-2012年)等傣药类书籍或涉及傣药的民族药类书籍进行了系统整理,以《Flore of China》为标准,对所有物种的植物名称和拉丁名进行校对,然后再对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合并重复项,整理出我国典籍中已收录的傣药名录。

1.2  野外调查和访谈

采用村社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药材集市调查,重点访问傣族民间草医关于傣药应用方面的传统知识,内容包括药物来源、药用功效、适应症、常规用量、毒副作用、使用禁忌、炮制加工方法、特殊使用方法、组方用药知识等信息,收集散存于民间的傣医药文献资料(贝叶经、纸板经、手抄书等),同时结合野外实地凭证标本和实物的收集。调查地区涉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所辖县域及普洱市景谷、镇沅、西盟、孟连等傣族居住区。

1.3  室内数据整理、标本鉴定和分析研究

采集的标本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李海涛副研究员鉴定,收集的手抄书、纸板经等傣文资料经西双版纳傣医医院岩罕单副主任药师翻译,对野外访问和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再与已整理出的我国典籍已收录的傣药名录匹配去重,作为典籍未收录傣药资源的补充名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增傣药植物的种类

经调查和整理,共新增272种傣药植物,隶属于107科,228属,其中地衣类1科1属1种,真菌类1科1属1种,苔藓植物1科1属1种,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裸子植物5科5属5种,被子植物95科216属260种。主要的优势科有豆科(20种)、菊科(18种)、桑科(10种)、禾本科(10种)、兰科(10种)。具体名录见表1。

表1 新增傣药植物名录

备注:傣语按地域差异分为西傣和德傣,傣名(音译)标注的为德傣音,未标注的为西傣音

2.2  新增傣药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经调查和整理,在272种新增的傣药基源植物中,在全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的有10种,其他多数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广西南部、广东、四川南部、贵州南部和福建南部,其中在云南有分布的超过200种,占新增傣药的80.51%;其次是在广西、广东、贵州、四川和福建有分布的种均超过100种以上。在国外的分布区多集中于亚洲的热带地区,如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傣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

从地理分布分析,由于傣族居住区主要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傣药植物在分布上与热带、亚热带的植被分布相对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表2 新增傣药在我国各省分布情况

新增傣药资源中也有19%的新增傣药在云南并没有分布,表明傣族用药并非局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原产药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傣族用药也融入了中药和其他民族的用药经验,并在傣药理论的指导下赋予了本民族的特色。

傣药和传统中药一样,也利用了一些外来资源,这些资源并非原产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引种或逸野的药材资源也充分的加以利用。在272种新增傣药中,外来种有15种,绝大多数原产于热带亚洲、南美洲、北美洲、热带非洲和太平洋诸岛,外来种名录见表3。

表3 新增傣药中的外来种

2.3  新增傣药植物的药用特点

将傣药植物的药用部位划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其他类8类[2],当同一傣药出现不同的药用部位时,对每一部位的频次进行累加。统计结果表明(表4):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占总频次的34.42%,其次为全草类,占总频次的25.63%,两者累计频率占总频率的60.05%。其他药用部位入药比例低于20%。

分析新增傣药植物的性味与入塔情况(表5~7),从药性上看,平性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凉性类药物,凉性和平性药物累积频率达64.26%;

从药味上看,苦味类药物所占比例最大,达61.54%,其次为涩味类药物,苦味类药和涩味类药累计频率达83.00%。

傣医常以“四塔(风、火、水、土)”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辩治疾病,立法用方,并做为药物的分类。傣药根据治病的特点具有不同的归属,称谓入塔,即入风、火、水、土四塔[3]。根据对新增傣药入塔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入土塔和入风塔类药物较多,两者累计频率达73.46%。

表4 药用部位统计

表5 药性统计

表6 药味统计

表7 入塔统计

根据对傣药主治疾病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增傣药治疗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风湿类疾病(95种,占总种数的34.93%),跌打损伤(包括骨折,84种,占30.88%)、感冒疾病(72种,占26.47%)、腹痛腹泻(58种,占21.32%)、皮肤类疾病(54种,占19.85%),胃痛胃炎(49种,占18.01%)、妇科类疾病(43种,占15.81%)、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腹水,40种,占14.71%)等,其他治疗的疾病还有泌尿疾病、神经衰弱、眼疾、小儿疾病等,但所占比例小于10%。

解药是傣医用药治病的一大突出特色,类型包括综合解毒类、解妇女产后病类;解食物毒类;解毒退热类;解毒蛇、蜈蚣、毒虫、野兽、疯狗毒类;解酒毒类;解刀、枪伤毒类;解水、火烫伤毒类等[4]。根据统计,272种傣药中有144种解药,占全部种数的52.94%。

3

结论与讨论

3.1  本研究明显增加了傣药的数量,丰富了我国的傣药资源 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傣药的挖掘和研究不但有利于傣族医药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和发扬,而且也是对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补充。本研究在对我国傣医药典籍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傣族民间传统知识的调查,新增傣药植物名录272种,同时分析了这些傣药的地理分布格局和传统用药特点,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傣药资源和用药知识,为傣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3.2  本研究提升了傣药记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对傣药品种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考证,是研究与开发利用傣药的首要环节,对澄清原植物和傣药质量标准制定,保障其临床疗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傣药种类繁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古典医著记载不详,使各地傣医在一些药物基原认识上存在分歧,一药多原、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导致典籍中记载的傣药存在基源鉴定错误、大量使用异名等问题。如傣族传统常用解药傣百解在各专著中(包括《云南省中药材标准》)一直按萝藦科南山藤属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定名,笔者课题组通过系统的植物学、生药学、分子生物学、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该药材基源应该为牛奶菜属植物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5]。本研究在对典籍已收录的傣药种类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中,以《Flore of China》为依据,对不同书中使用的异名进行了校对统一,对基源鉴定错误的品种进行了更正,在些基础上,提出了新增傣药名录,提升了傣药记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3  在傣药的收集和整理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有必要设立民族药调查专项 传统知识调查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我国重要的四大民族医药之一和云南省独有的民族医药资源,云南省把傣药列为本省重点调查的民族药之一,本研究即为该项调查工作的阶段性总结。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补充了大量的傣药及用药知识,但是由于大多数民间草医的用药经验是通过祖辈口传心授学来的,并有着密不外传的传统,束缚了民族民间医生的传播意识,加之现有的普查队力量由于受时间、知识结构、语言沟通等限制,无法深入的调查到更多有效的传统知识。另外在傣药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古籍中尚记载有大量傣药信息,基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为了更好的挖掘我国博大精深的傣药等民族药资源及利用知识,建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设立民族药调查专项。

参考文献(略)


 声    明  

来源:《中国现代中药》

张丽霞,李海涛,张忠廉,林艳芳,岩罕单,何开仁,张绍云,马小军,2016,18(1):56-66.

新媒体编辑:周鹭

更多

精彩文章

点击阅读

【专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贸易形势及政策法规影响的分析


《中国现代中药》2018年8期目次


从中药的不同业态看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我国中药材生产中农药使用现状与建议


执业药师职业资格修订征求意见,注册证有效期将延至五年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