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在冬春季节发生主要导致鸡群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而在夏秋季节发生主要会导致腹泻症状。该病能够大面积发生,并造成大量死亡。基本上任何养殖户饲养的肉鸡可能感染大肠杆菌,且任何日龄的肉鸡都对该病具有易感性,其中主要在10-25日龄和大于35日龄两个阶段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二、病因分析
病原因素。正常情况下,肉鸡肠道内本身就存在大肠杆菌,属于一种常在菌,基本上刚孵出雏鸡的肠道内就存在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中有10%-15%左右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因此肉鸡任何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大肠杆菌病。另外,由于大部分养殖户控制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是使用药物,但在饲养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合理使用药物的现象,如用药量随意增加,或者长时间低剂量用药,给药途径不当,没有交替用药,以上错误的用药程序和用药方式都是促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因素。此外,该病能够单独方式,但大多数情况都是继发感染,近几年往往会并发或者继发新城疫、低致病性禽流感、慢性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及球虫病等疾病,导致机体由于发生多重感染而快速衰竭死亡,死亡率明显提高,很难在根本上控制疫情。
疾病因素。由于大部分鸡场都存在支原体,鸡群感染后往往会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损伤呼吸道黏膜,从而更容易感染大肠杆菌。鸡群如果感染某些病毒,会损伤呼吸道以及消化道黏膜,降低机体抵抗力,体内的大肠杆菌就会使机体自身具有的保护力被破坏,从而引起发病。肉鸡患有免疫抑制病,如网状内皮增生症、传染性贫血等,或者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都会导致鸡群抵抗力降低,从而引起该病。
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水平较差,长时间受到应激因素的刺激,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如舍内过于闷热或者寒冷,通风换气较差,含有大量氨气等,这些应激因素都会导致鸡群抗病力减低,容易感染大肠杆菌,从而发生该病。卫生条件较差,病死鸡、污水、粪便等没有采取无害化处理,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滋生大量的病毒、细菌。忽视消毒工作或者没有严格消毒,过于拥挤,环境湿度较大,更有利于大肠杆菌以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临床症状
病鸡往往离群独自在一旁呆立不动,主要表现出精神沉郁,低头缩颈,双眼紧闭,食欲减退,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甩鼻、打呼噜,鸡冠呈紫色,双翅下垂,羽毛蓬松杂乱,排出黄绿色粪便,后期还容易继发引起腹水症,少数病鸡眼部出现红肿,不停流泪,一侧眼睛发生肿胀。幼雏通常在15日龄出现发病,表现出体质衰弱,精神萎靡,脐带周围发红,腹部有所增大,发生下痢。
四、防治措施
加强种蛋管理。由于该病能够经由带菌种蛋进行垂直传播,因此要求种鸡群必须加强净化大肠杆菌病。病鸡都不允许作为种用,只能够淘汰处理。另外,如果种蛋自身没有携带病菌,但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捡出或者产蛋箱卫生条件较差,导致种蛋接触粪便而发生污染,因此要求孵化场还必须加强种蛋消毒,防止种蛋发生污染。种蛋人孵前,都要使用药物进行消毒。如果鸡场条件允许,可在种蛋产出后2h内使用药物进行熏蒸消毒,或者使用0.3%的过氧乙酸采取带鸡喷雾消毒,保证种蛋具有较高的孵化率以及健雏率。
加强饲养管理。控制舍内的温度、湿度适宜,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随着季节的变化对饲养密度、饲喂时间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供给均衡营养,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进雏鸡一直到出栏,都要定期对鸡舍、设备、器具以及鸡群进行消毒,特别是出栏后的鸡舍最好采取熏蒸消毒,还要注意采取交叉配合消毒法进行消毒。在育雏期间,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抗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暴发疾病。发现病鸡有要进行隔离或者淘汰处理,尤其要注意经常清除粪便,每天中午可使用含碘的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对于病死鸡,要求采取无害化处理,如深埋或者焚烧。
五、药物治疗。
病鸡首先要选择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使用希普欣;或者使用贝贝佳,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可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连续使用2-3天,停用2天,再连续使用3天。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