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人体为什么会耐药?

来源: 天长卫生计生/tcswjwgzh

临床用药时,医生经常会提到耐药性。耐药其实是人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或抵抗性,一旦出现耐药,就需要加大剂量或增加给药频次。为何人体会耐药呢?以抗微生物药物为例,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没有被完全抑制的病毒或细菌因为长期与药物接触而发生了变异,成为不怕药物的“耐药株”。这些耐药株凭借着自己的抵抗力,不断复制,逐渐增多,人体的耐药性因此而来。

容易产生耐药现象的药物一般分以下几类:

1.抗菌药:当长期不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并频繁换药时,会出现治疗效果变差、细菌不敏感现象。但这不是人耐药,而是机体内“聪明”的细菌产生了耐药。

2.降压药:部分“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某些患者长期使用时,体内醛固酮水平出现先下降后升高的现象(醛固酮逃逸),导致血压难以控制。联合应用其他降压药可以避免。

3.降糖药:磺脲类降糖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当胰岛β细胞功能耗竭时,就是药物失效之日,注意此类药只用于胰岛细胞有分泌功能的糖尿病患者。

4.安眠药:安定类和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长期应用时容易耐受,常常需要加大剂量,进而产生依赖性,所以作为精神药品管制,需要按需、间断、短期服用。

5.哮喘吸入剂:短效哮喘吸入剂可以缓解哮喘急性发作,长期使用易耐受失效,需要最小剂量、最少次数按需应用,症状缓解即可停用。

6.止痛剂:长期应用止痛剂的慢性疼痛患者,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止痛,但不可私自加大剂量,有的止痛剂有“封顶效应”,超剂量应用容易引起中毒;阿片类止痛剂因其成瘾性被作为麻醉药品管制。止痛剂应用前需要专科医生评估疼痛程度,按照“三阶梯止痛原则”用药,尤其在最初治疗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应用剂量,以防止疼痛的敏化。

7.滴鼻剂:鼻黏膜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长期应用会出现鼻黏膜血管反跳性扩张,使鼻塞症状加重,甚至损伤鼻黏膜,造成药物性鼻炎,甚至诱发血压升高,一般用于急性症状的缓解,连续使用不要超过7天,每日使用不超过3次。

耐药其实是机体或微生物对药物的一种适应,多数“耐药”对疾病不利。上述“耐药现象”或“抵抗”,有的与不合理用药有关,有的与遗传有关,有的与疾病状态有关,并不是普遍现象。

预防耐药,最重要的是遵医嘱用药,停药、换药、用药时间长短都不要私自决定,出现异常状况及时与医生、药师沟通,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耐药”。

来源于: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