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假如你是一只面对压力的鸡蛋

来源: 彰武县人民医院/zwxrmyy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现代人的压力几乎无处不在。它或许来自躯体,也或许来自精神和心理;可以表现为情绪异常,也可以以行为失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在众多行业中,医务人员这个群体所遭受的压力又有他们自身的特点。那么,这些特点是什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压力的调试、情绪的管理,并在交往和沟通中进行合理的抒发和调节?不久前,扬州大学副教授王慧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进行的一次主题演讲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压释惑。——编者
  1 压力的信号,你接收到了吗
  面对压力,要善于转移、化解,能沟通解决最好,如果沟通不了,那么就去改变自己。
  首先,我想请问大家的是,什么叫压力?其实,压力就是当环境的要求,与你对自己的能力判断产生不匹配、不平衡的时候,我们身上出现的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压力可能取决于很多因素,一个就是思维性刺激,这是外因;同时还有来自机体的调节失衡,这是内因。如果我们自身的调节作用能够发挥出来,刺激我们应对压力,那这两者的互动就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反之,压力就可能会把你打倒。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我相信压力人人都有。压力是怎么对我们产生作用的?我们把它的这种作用和刺激叫做压力源,它可以是生物性的,比方说躯体有了创伤;或是来自精神或心理的,比如极为敏感的个性等等。在众多的行业中,医务人员这个群体的压力又有他们自身的特点。
  作为医务人员,尤其是很多大医院的医生,每天面临的可能是四五台甚至更多手术的考验,有很多还事关生死;值班期间,任何突发状况都要求你无条件地准确应对。高负荷的工作日复一日,压力的连锁运转可能早已成为常态。其次,医务人员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对自身的安全利益造成风险,细菌、传染病、射线等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导致的误诊漏诊,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种种意外和不可控因素像大山一样压在头上。
  再有,当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医院、医生、医学的期望值也急剧攀升,认为医务人员理所当然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样的高期望值带给医务人员更高的职业要求和压力,甚至让他们承担了不该承担的“社会之重”。此外,事务性的工作如晋升、管理、写论文、写病历等等,也常常会把大家搞得焦头烂额。不单这些,如何应对医患关系,如何处理同事交往,如何与社会和媒体打交道……一个个的难题随时要求医务人员保持高度的警醒并设防。
  压力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但它可以为我们所用。当我们研究压力与绩效表现相关图时可以发现,在没有压力或压力很小的情况下,我们的表现并不好;但压力过大,我们就会很难受,绩效也不高;只有适度的压力,是最合适的。所以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结果可能是促进潜能的发挥,让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但一旦冲破界限就会抑制我们的创造性甚至让我们萎靡不振。所以,这个界限所发出的信号就显得很关键,而我们就要善于捕捉和识别它。
  压力发射的信号有身体的、情绪的、精神的和行为的等等多种形式。 有的人会在一个时期内忽然变得暴躁,爱冲别人发脾气,或者拿自己撒气;有的变得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优柔寡断;有的则开始酗酒吸烟、行为冲动;还有的回避交往,经常一个人待着……遇到这些行为、情绪、精神上的信号,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而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举个例子。周末的早上,大家都想睡个懒觉,睡梦中,突然楼上一户人家传来刺耳的电钻声,周围邻居全部被吵醒。你可能火冒三丈,上楼指着人家理论争吵,但无济于事。这时候,甲愤怒不已,不依不饶地继续闹下去。乙呢,自然不高兴,但沟通无果怎么办?算了不睡了,上街锻炼去了。丙在家听着,心怀不满,自顾自地嘟嘟囔囔解决不了问题,算了,忍气吞声吧。
  甲乙丙三个人的做法,哪个更值得提倡?甲这种处理方法的人是压力的寻求者,情绪暴躁、富有敌意、争强好胜、有时间紧迫感,在医学研究中易趋于罹患冠心病。而丙呢,怒而不发,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这类性格也叫癌症性格,具有癌症的罹患性。而乙的处理方式是转移、化解,能沟通解决最好,如果沟通不了,那么就去改变自己。
  这就是压力。人在这方面和鸡蛋一样,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也是一种成长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