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网友瑞典医院拔鱼刺刷爆朋友圈!广东省中医院医生告诉您:这才是“拔鱼刺”的正确姿势!

来源: 广东省中医院/GDHTCM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就分你小鱼干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年年有余”之意,是餐桌上的常菜,在广东地区,鱼更是街坊们的最爱。休渔期结束后,鱼市火爆,一同火爆的,是近期在耳鼻喉科医生朋友圈疯传的《我在瑞典医院拔鱼刺,过程终生难忘……》一文。文中当事人在瑞典进餐一不小心被鱼刺卡喉,经过观察、“土方法”处理、最后经多位医生帮助,才得以解除鱼刺之痛。

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李凯医生提醒:民间一直流传着用大口吞饭、喝陈醋、用手指扣喉、用力拍背及使劲咳嗽等土办法解决鱼刺卡喉的问题。


但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小小鱼刺卡喉危害大

李医生介绍道:人体的咽、喉部是鱼刺的主要藏身之所,一部分鱼刺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查找到并取出。

但鱼刺卡喉后,经过吞咽动作,或通过吞咽馒头、青菜等物质,可能将鱼刺带入食管。人体食管有三道狭窄处,如果鱼刺卡到第一狭窄处,通过专门的检查可以发现并通过食管镜或胃镜取出,但是大口吞饭等做法就很可能把鱼刺吞咽到第二狭窄处,也就是食管中贴近胸主动脉的地方。胸主动脉是人体内最靠近心脏、内径最粗、压力最大的血管,如若鱼刺穿破食管壁扎进胸主动脉,导致胸主动脉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专业解析“土方法”的各种不靠谱

民间一直流传着各种去除鱼刺的“土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用,又有哪些潜在危害呢?我们一起听听李医生是怎么看的。


1.喝醋:鱼刺卡喉后拼命喝醋是最常见的错误做法,人们通常认为醋是弱酸,可以溶解由钙构成的鱼刺,从而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软化的鱼刺就会从组织上脱落下来。然而,我们的食用醋的有效成份是醋酸,化学名称叫乙酸,一般一瓶食用醋乙酸含量为6%左右,含量如此之低,它要软化鱼刺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久的浸泡。

此外,醋中所含的醋酸可能灼伤食管粘膜,并能导致鱼刺扎伤的部位伤情更重,疼痛加深,对咽喉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急性喉水肿。

2.大口吞饭:不少人总觉得大口吞饭、吃青菜、塞馒头并一直吞咽,能把鱼刺咽下去。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在这样做之后,成团的食物夹带着鱼刺脱离了原来的部位,使得咽喉疼痛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这却是导致鱼刺落入食管,甚至造成重症的主要原因,非常不可取!因为鱼刺经饭团、馒头挤压时,位置较浅的鱼刺被推到了更深处,这样很可能会加重咽喉黏膜,鱼刺经饭团、馒头的挤压,到达食管,经过食管的生理狭窄部位时,刺破食道,导致食道穿孔、气胸、胸腔和纵膈感染,如刺破胸主动脉,则会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种方法存在巨大风险。

3.用手指抠喉:一些人自觉鱼刺所在部位不深,尝试用手指扣喉,达到探查或取出鱼刺的目的,或者通过刺激咽后壁引发呕吐反射以“逼出”鱼刺,这种方法对于去除扎入粘膜较浅的鱼刺可能有一定帮助,但临床上更常见的是通过扣喉而导致的黏膜损伤,引起疼痛加重等不良反应。

4.使劲咳嗽或用力拍背:因为鱼刺细小,受力面积也就小,咳嗽时的那一丁点儿冲击气流,即使内里深厚的人也是难以将其咳出来的。连咳嗽这样的强有力的气流冲击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力拍背这种用外力来解决效果更是不敢保证。

这些土方法都不靠谱!


那么,鱼刺卡喉,到底怎么破?



李医生来支招:鱼刺卡喉后,正确的方法首先是立即停止进食,尽量减少吞咽动作,同时可尝试寻找鱼刺,若鱼刺位置卡得较深或没有看见鱼刺,那就得赶快去医院寻求耳鼻喉科医生的帮助。

1.停止进食:首先,应立即停止进食,包括喝水,放松咽喉尽量减少吞咽动作,舒缓情绪。因为情绪紧张,容易造成咽喉部肌肉收缩,异物可能卡得更紧。如果是儿童,应先安慰让其不要哭闹,以免将鱼刺吸入喉腔或食管。

2.借助工具:一般而言,鱼刺卡喉,最常见的还是在口咽部,包括扁桃体、扁桃体周围和舌根浅部等比较浅显的位置。可以在家属帮助下,或自己对着镜子,将筷子放在舌部前三分之二处轻轻平压,借用光亮观察异物大小、位置。如果发现鱼刺不大,扎得位置不深,就可用小镊子轻轻将其挟出。

3.寻求医生帮助:如果没有发现鱼刺,可能是鱼刺的位置较深,拔出有困难,或者,看到了鱼刺,扎的很深,就不要乱拔,避免造成新的创伤。这时候要尽快到就近的医院,请专业医生诊治,这也是异物刺伤时最恰当的处理方法。

若医生经过初步检查未能看到鱼刺,根据具体的情况,可能会建议先观察,也可能会建议完善食管影像学检查(如食管钡餐透视或食道CT)来排除鱼刺进入食道的可能,如已进入食道,就要通过食道镜或胃镜取出了

如果鱼刺卡喉的时间过久,咽喉、食道已经红肿溃烂,要等先治疗消炎消肿后再取出鱼刺。

最后,李医生提醒大家:预防鱼刺卡喉,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吃鱼。因为鱼刺卡喉大多数都是在吃饭、看电视、聊天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发生的。所以,吃饭时尽量少说话,不分心,吃鱼时不要混合其他菜饭一起吃。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李凯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