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常用针法,特点,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来源: 医药小百科/shexingxing_cn

一、常用针具及其特点


刺血疗法所使用的针具比较简单,现将常用、有效,容易掌握的几种针具介绍如下。


1.三棱针


三棱针古称“锋针”。现由不锈钢制成,分为粗细两种,针尖部有三面三棱,十分锋利。粗针长7~10厘米,针柄直径2毫米,适用于四肢、躯干部位放血。细针长5~7厘米,针柄直径1毫米,适用于头面部及手足部放血。


2.梅花针


梅花针又称“皮肤针”、“七星针”,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的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皮肤针外形似小锤状,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硬柄用硬塑料做成,弹性小;软柄有弹性,一般用牛角做成,长度约15 ~ 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下边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针的数目多少不同,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


3.毫针


毫针即古代“九针”中的毫针,现用18号不锈钢制成,长短不一,为体针所用。用于刺血疗法的毫针,一般以1寸左右即可,适用于小儿及虚弱病人。


4.小眉刀


小眉刀是由古代九针中的“铍针”发展来的,现用钢质材料制成医用小刀。柄长1~2寸,刀口倾斜如眉。专用于割治、挑刺、泻血。


如没有上述工具,也可暂用注射针头、缝衣针、刮脸刀片等代替。


二、常用针法及其特点


临床上刺络放血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三棱针点刺出血、梅花针叩刺出血、毫针散刺出血或刺络后配合拔罐、割治疗法等均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代表性的方法有点刺法、散刺法、叩刺法、挑刺法、针罐法等。


1、点刺法


针具可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常有3种点刺形式。


1)直接点刺法


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针,以拇、食二指捏住针柄,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针尖0.1 ~0.2寸,对准已消毒过的部位迅速刺入。刺入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即可。此法适于末梢部位,如十二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穴等刺血。


2)挟持点刺法


此法是将左手拇、食指捏起被针穴处的皮肤和肌肉,右手持针刺入 0.5 ~1寸深。退针后捏挤局部,使之出血。常用于攒竹、上星、印堂等穴位的刺血。


3)结扎点刺法


此法先以橡皮带一根结扎被针部位上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压在 被针部位下端右手持针对准被刺部位的脉管刺入,然后立即退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当出血时,也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使毒邪得泄。待出血停止后再将带子松开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常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用以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急性淋巴管炎等。


2、散刺法


此法又称“丛刺”、“围刺”,是针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上下左右多点刺之,使其出血,以消除瘀血或水肿,达到活血去瘀、通经活络的作用。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肿痛、顽癣等。


3、叩刺法


此法是在散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用针具为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操作时,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中段,利用手腕力量均匀而有节奏的弹刺,叩打一定部位。刺血所要求的刺激强度宜大,以用力叩击至皮肤上出血如珠为度。此法对某些神经性疼痛、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


4、挑刺法


此法操作时以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三棱针或粗圆针将腧穴或反应点挑破出血;或深入皮内,将部分纤维组织挑出或挑断,并挤压出血,术后以碘酒消毒,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对一些惧怕疼痛的患者,可先用0.5%普鲁卡因少许打一皮丘再行挑治。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丹毒、乳痈、痔疮等疾病。


挑刺的部位艰据病证不同有3种选点法。


1)以痛为腧选点法


如肩周炎,即在肩关节部位寻找痛点或敏感点挑刺;甲状腺功能亢 进,在甲状腺凸起部挑刺。


2)以脊髓神经分布特点选点法


如颈椎病、颈淋巴结肿大、咽喉肿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在颈项部选点挑刺;慢性前列腺炎、肛门痔疾等取腰骶部挑治。


3)以脏腑器官病变选取相应腧穴法


如背俞穴邻近阳性反应点挑治,挑治的点可以是穴位或阳性反应点 (痛点、丘疹或条索状物),但要注意与痣、毛嚢炎、色素斑等相鉴别。挑治的工具除了三棱针外,还可以用圆利针,或者眼科用的角膜钩改制成的“钩状挑治针”等。


5、针罐法


即针刺后加拔火罐放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躯干及四肢近端能扣住火罐处。操作时,先以三棱针或皮肤针刺局部见血(或不见血),然后再拔火罐。一般留火罐5 ~ 10分钟,待火罐内吸出一定量的血液后起之。本法适用于病灶范围较大的丹毒、神经性皮炎、扭挫伤等疾病的治疗。


6、火针法


火针法又名火针刺,是用特制的粗针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寒痹、疔毒等疾病。


7、割点法


割点法是以小眉刀或手术刀切割穴位皮肤、黏膜或小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然后盖以消毒敷料即可。割点切口一般长0.5厘米左右,静脉则以割破1/3为度。


三、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应证


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和经络瘀滞、疼痛等均可应用刺血疗法治疗。如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局部肿胀、肢端麻木、头痛、腰痛、痛经、风疹块、痤疮、发热、疮疡等。


2、禁忌证


临床应用刺血疗法有宜有忌,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刺血部位和某些特殊情况,灵活掌握,以防发生意外。刺血禁忌有以下几种:有凝血机能障碍者,有自发出血倾向者;体弱、贫血及低血压者;孕妇、产后及习惯性流产者;外伤大出血及血管瘤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


四、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1、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刺血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步骤和要求。


(一)针刺前的准备


1)消毒方法


针具使用前,可放入75%的乙醇中浸泡30分钟左右,也可高压消毒。 施术部位和操作者的手指应先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2)体位选择


治疗体位选择以施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为原则。 常用体位有3种,即卧位、坐位和立位。


卧位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又可以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等。其适宜操作部位如下。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穴位。


(2)侧卧位


适用于侧头、侧胸、侧腹、臂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


(3)府卧位


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


(5)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穴位。


(6)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穴位。


(7)立位


适用于委中等特殊部位的放血,但站立时应双手扶住墙壁,以有所依托。


3)穴位选择


取穴部位有3种:


其一,循经取穴放血。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放血。


其二,表里经取穴放血。某经有病,取与该经相表里的经脉穴位放 血。


其三,局部取穴放血,病在何处就在何处放血。


(二)进针


进针是刺血操作的重要步骤,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进针包括针刺 手法、出血量、治疗频率等几方面内容。


1)针刺手法


本疗法应根据不同的应刺部位(穴位或部位)和病情而选择合理的针法进行(具体针法如前述)。


2)出血量


本疗法通过放血治病,但出血量的多少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和应刺部位不同适度掌握。针刺出血量的多少在古书记载不尽相同,或“出血如大豆”,或“微出血”,或“出血盈斗”。


(1)确定出血量的原则


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


①体质:一般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 妇女则出血量应较少。

②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③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宜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


临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也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 新病、实证、热证、体质较强的病人,出血量较大,10 ~50毫升;反之则较少,1~5毫升。


(2)确定出血量的大小


在具体操作时,对刺络出血量一般分为4 种不同类型。


①微量:

出血量在1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微量放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的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下肢慢性渍疡、银屑病、白癜风、末梢神经炎、顽癣以及慢性软组织劳损、头痛、不寐等。


②少量:

出血量一般在10滴左右(大约半毫升),少量放血主要用于头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热性病,如感冒、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疟疾等。


③中等量:

中等量出血是指放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乳腺炎、急性软组织扭伤、中暑、各种痛证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④大量:

出血量超过15毫升达几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的大量出血。这种方法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证实证,如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癫狂等。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缓刺加拔罐或注射器抽吸。


(3)治疗频率


刺血疗法的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而定。对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1次。若效果不明显,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躁狂不宁、急性腹痛等,可连续刺血治疗1~2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多数患者经针刺放血治疗1~3次就有明显效果,但也有的病例需刺络多次后才开始见效。临床上治疗次数多者达十多次,许多疾病只要能够坚持治疗一般都能够见效或痊愈。


(三)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这是刺血操作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出针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即快速出针和缓慢出针。出针要求,一般根据针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出针后出血,一般任其自然停止即可。若出血量过多,当达到出血量要求后要立即止血,可用碘酊棉球或乙醇棉球按压针孔5 ~ 10分钟,其血自止;若出血量不足,则在出针后挤压针孔,使之出血或按摩上端血络,以加速出血或加拔火罐吸拔血液和脓血、黏液。


2、注意事项


应用刺血疗法应充分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以及疾病的 虚实属性、轻重缓急等情况。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感染。如有条件,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针具。


•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快,出血不宜过多,以数滴为宜。注意勿 刺伤深部动脉。重要器官及部位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意外。


•操作时应避开动脉血管和高度曲张的静脉以及静脉大血管,选取 边缘较小的静脉血管进针,以控制出血量。


•针刺放血后短时间内一般不要外敷草药,避免感染。急性期忌用 热水烫洗或肥皂等刺激物清洗。


•放血疗法刺激量较大,治疗时应注意保持患者的体位舒适,谨防 晕针。


•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忌食辛辣、虾蟹、 牛羊肉、浓茶、咖啡等燥热发物。


五、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刺血疗法安全可靠,一般没有什么危险性和不良反应。但是,如果病人过分担心,或操作时疏忽大意,或针刺技术不够熟练,也往往会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在施术过程中要严格消毒,规范操作,要熟悉人体解剖结构,注意不要刺伤深部动脉,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防止发生晕针、血肿、动脉出血和皮肤感染等意外情况。若在操作过程中不慎碰到异常反应,应沉着、冷静不要慌张及时进行处理。


1、晕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疲劳,空腹饥饿。

【现象】晕针是一种突发、短暂而完全性的意识丧失。发作时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细,严重者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呼吸减弱、睫反射降低、大小便失禁。一般经过适当处理或不作任何处理,意识可自行恢复,多不留后遗症,但是发作时意识丧失可使患者自身受损或伤及他人。

【处理措施】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出现晕针时应立即停针止血,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温开水;严重者,可用艾条艾灸百会穴或用毫针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2、局部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针口闭塞,血液流出不畅,部分瘀血积蓄或拔罐时间过长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重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措施】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见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 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3、动脉出血


【原因】多因技术不熟练,误刺伤动脉所致。

【现象】血射如线,流血不止。

【处理措施】不要紧张,可用消毒纱布作局部加压止血,出血即可 停止。


4、感染


【原因】多因操作时消毒不严格引起。

【现象】针刺治疗几天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轻者一般全身症状很轻或者不出现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疼、疲乏等表现。

【处理措施】严禁在感染部位和该血管附近再进行刺络放血,局部可贴敷上消炎膏药严重者可口服消炎药。


本文摘自《刺血疗法速成图解》一书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藏】针灸治疗及穴位口诀!

19个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

学艾灸看这篇文章,全懂了!

15个超级有效穴位,推荐学习收藏

最全经络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点赞或留言支持哦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医药小百科”公众号,更多惊喜等着你哦!欢迎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投稿邮箱:daocaoren0827@qq.com

爆料、文章合作、互推等,商务合作,欢迎加微信:13847255830

版权声明:此公众号属纯公益性。我们注重分享,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